□见习记者 翟梦丽
当个人走到生命尽头,他需要什么样的照顾?临终关怀的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质量的专业水平,更需要一颗有温度的心。来自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护士长杨慧峰,有着25年护理工作经验,2014年起,她用心建立“爱的港湾”团队,身体力行,带领团队成为照亮病患生命终点的光亮。
“做守护生命的天使”
2014年10月,由于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舒缓疗护” (后称“安宁疗护”)的进一步推进,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列为第二批试点建设单位承担临终关怀的工作。“我们愿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却很少有人有直面死亡的勇气。”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的课题,杨慧峰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医院的情况下,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组建了一支由病区医护人员、社会志愿者组成的“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为病人提供“身、心、灵、社”全方位的志愿服务。
“如果自己本身接受不了死亡,又怎么去为安宁疗护的病人服务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杨慧峰在志愿者团队组建时就格外注重志愿者主观意愿和个人能力,并通过传统文化、医药知识、心理培训学习等手段,不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给患者过生日、送慰问、节目表演、心愿满足……各种悉心周到的关怀服务拉近了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的距离,也让志愿者之间相互学习、抱团取暖,病区的护士们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融洽了。
四十多岁的高先生是一名晚期肿瘤患者,起初,他脾气暴躁、孤僻,不配合任何治疗,家人也因此遗弃了他。为他找护工,换了一个又一个,因为他脾气暴躁,护工往往做不到一天就不肯干了。然而,杨慧峰和同事们的陪伴,慢慢地捂热了高先生的心。
高先生说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杨慧峰及同事们就帮他做汤圆、馄饨、饺子……天天换着花样煮给他吃;高先生不经意间说想吃小时候吃过的点心,杨慧峰想方设法把50公里之外七宝古镇的“七宝糕”捧到了他的面前……
护士节那天,杨慧峰收到快递送来的一束鲜花,小卡片上写着“节日快乐!”正是高先生为她订的。他内心已经慢慢把病区的医护人员当作了亲人。后来高先生把银行卡和身后事都托付给了杨慧峰这位“亲人”。而看着一天天衰弱的高先生,杨慧峰找到了他的家人,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和劝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和关爱,不留遗憾地离开了。
“医学也是有温度的”
事实上,在接触“安宁疗护”工作之前,杨慧峰就跟踪照顾过几个癌症病人,她深知临终患者的痛苦和无奈,她也深刻地理解到,临终关怀的病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抚慰和陪伴,而她和她的团队也在工作的每个细节中,将这份人文关怀做到无微不至——居家式的病房陈设,让病人和家属感到温馨自在;单人式入住安排,给病人更多自由空间;为每位病人量身定制周到服务,让临终患者感到“被尊重”“不孤单”。
“我们就想把这里打造成居家式的、生命最后一站的栖息地,让临终病人在最后一刻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尽量让生命的质量不打折。”杨慧峰说,“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我一直认为‘安宁疗护’这个理念特别好,我想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让更多的临终患者能减轻痛苦、无憾谢幕。”
在杨慧峰看来,临终关怀谈及的是死亡教育,必须开展个体和团体相结合的辅导,需要将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在工作中引入了音乐疗法、芳香疗法、色彩疗法、中医情志疗法等多种心理疏导形式,并积极开展对患者家属的哀伤辅导,通过微信交流群等形式,帮助患者家属和丧亲者在群内解答各种困惑和心理倾述。同时,她还带领团队尽全力满足临终病人的最后愿望、给予生命回顾;帮助患者提供家庭沟通、法律援助、社会支持等服务。她先后为58位临终病人在安宁病区度过人生最后一个生日;帮助8位患者实现生命的升华,完成遗体捐献;与时间赛跑,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完成财产公证,减轻变为遗产的损失……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就是杨慧峰一直坚持的信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