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体育产业 打造世界体育城市

——市人大常委会视察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
上海法治报 2020年11月25日

上海国际马拉松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体育名片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那么本市体育产业发展又是如何的呢?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代表对本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开展集中视察。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应雪云等50余位市人大代表前往静安体育中心、顽酷运动工厂和三邻桥体育文化园视察。

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五年翻一番

据上海市体育局介绍,2015年到2019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从910亿元增长至近1800亿元,五年时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率超过18%;体育服务业总产出占比接近80%,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55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达到2849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9年,全市体育产业主营机构单位数量22385家,较2015年7938家增长2.8倍。虎扑、力盛赛车等各自领城的“领头羊”民营企业逐渐增多,目前上海共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8家(全国共91家)。示范项目7家(全国共73家),占全国总数近1/10。

与此同时,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等体育服务业逐渐成为引领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业态。“十三五”期间,上海共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656次,平均每年举办164次。2019年,12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体育赛事产生直接消费30.9亿元,相关产业拉动效应超过102亿元。未来几年,上海还将举办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世界赛艇锦标赛、亚足联亚洲杯等系列国际重大赛事。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初步显现,涌现出宝山区三邻桥、嘉定区翔立方、闵行区游悉谷等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2017——2020年,亚太地区最大的国家级体育用品展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连续四届在上海举办,今年仍有1000多家体育用品行业知名企业参展。

体育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尽管本市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依旧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市体育局表示,目前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增长快但总量小,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奋斗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产业主体不够丰富,并且多是中小微企业,骨干企业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健身休闲有效供给不足,还不能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同时,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保障制度有待加强。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土地、财税、水电能耗等政策在落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度瓶颈,如利用旧厂房、路桥附属用地、建筑屋顶、边角地等建设体育健身休闲设施面临用地性质、消防安全等问题,需要进行创新突破,为市场主体明确路径。

除此之外,体育市场服务监管体系有待强化。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市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赛事、体育中介等领域的服务规范还不健全。

旧房升级改造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而这些瓶颈问题如何突破,在当天的代表视察中,也渐渐有了答案。

视察中,代表们看到静安体育中心就利用楼顶,建成了全市首个屋顶上的国际足联标准场地。足球场周围架起防护网保障安全,球场则铺设了专业的人工草皮,外围设有6道400米塑胶跑道和简易观众席,为足球、跑步爱好者呈现了专业而独特的运动体验。

而宝山区顽酷运动工厂曾是宝钢旗下的存量工厂,通过对旧工业厂房的改造升级,打造出以休闲健康为主题的休闲体育产业运动综合体。场馆内运动类型丰富,包含大型旱雪坡单板公园、攀岩、高空矩阵、蹦床、主题探洞等场景,其中攀岩区攀岩路线达280条,难度区达17米高,是上海占地和攀岩面积最大的攀岩馆。

同样的三邻桥体育文化园也是由老厂房改建而成。20多年前这里曾是日硝保温瓶胆厂,经过修旧如旧的改建,这里成为了以大健康为主题的体育文化产业集聚区,整合了众多专业性的体育类型商户。为了保留工业痕迹的最大化,设计时依据原有地块地形,动线设计,将高挑空的厂房改建成各类专业体育运动场地。

据悉,今年10月,市政府印发《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确定了“一城一都四中心”的发展格局,即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打造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全球前沿的体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知名的体育消费中心,建设更具全球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六方面共同构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四梁八柱”。《纲要》明确,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35年,体育产业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