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蒋芸芬
原价328元一册的第四套人民币同号珍藏册,以近3万元每册卖出;原价480元一套的故宫珍藏金币套装,以近27万元每套卖出……这是哪家公司的销售人员巧舌如簧、善于包装做出的业绩呢?殊不知,忽悠客户以高价买下这些藏品的是一名快递员。
这位善于“推销”的快递员精心布局,引客户“入瓮”。不过,最终还是被拆穿骗局,因涉嫌诈骗罪,被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快递小哥欲设陷阱“杀熟”
家住松江区的洪先生喜欢收藏,一直沉迷于从某小众电视购物平台购买各类古董、藏品。由于该平台多以货到付款方式进行交易,洪先生免不了与快递员打交道。一来二去,洪先生和负责该片区的快递员宁某逐渐熟络了起来。
宁某从前也是个生意人,后来经营失利,抵押房产后依然欠了近百万元的外债,这才转行做了快递员。宁某做生意时对古董收藏略知一二,因此,在为洪先生快递货品时也常常会和他聊聊藏品成色的好坏、古董买卖行情等。洪先生感觉与宁某很投契。
这边洪先生引宁某为知己,殊不知那边宁某却当洪先生是“冤大头”。原来,在一次次送货和交易的过程中,宁某发现,洪先生购买的商品大多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根本不值洪先生花的钱,可洪先生却为买到它们而沾沾自喜,明摆着是个不识货的外行。
时间久了,宁某便利用洪先生不懂行的弱点,动起了歪脑筋。宁某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下骗局,准备引洪先生“入瓮”。
今年9月的一天,洪先生突然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洪先生常网购的平台的经理,姓王。
“先生您好,因为您在我们平台购买过很多产品,已经成为了我们平台的尊享会员,所以专门有个好消息告诉您。目前我们公司有7套第四套人民币同号钞珍藏册,每套售价仅29800元,您要不要收藏一套?”王经理在电话里告诉洪先生。
这样的说辞听着和常见的电话推销套路类似,洪先生果断拒绝了王经理。洪先生当时并不知道,这通“王经理”的推销电话,竟然是宁某布局的一部分。
恰到好处的推荐都是伏笔
挂断电话后,洪先生回忆起来,就在前几天,快递员宁某似乎提起过这套珍藏册。难道这套珍藏册真的有珍藏价值?洪先生立刻打电话向自己信任的宁某询问这件事。
拨通电话后,心急的洪先生忙不迭问宁某:“对人民币珍藏册这块懂不懂?”
其实,故意对洪先生提到人民币珍藏册是宁某提前打的“伏笔”。听到洪先生这么问,宁某知道自己前几日埋下的伏笔起作用了,他按捺住心中的喜悦,不着痕迹地表示,自己对这块还算了解。
洪先生于是简单介绍了自己想买珍藏册,但不知道是否值得入手的情况。为免表现得太假、太心急,宁某故意作谨慎的样子,表示需要洪先生先发张珍藏册的照片看看,自己才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为洪先生手头没有相关照片,他只好先挂断了电话,想着从哪弄珍藏册的照片给宁某看。谁知挂断电话没多久,先前推销珍藏册的王经理又打来电话了。洪先生十分惊喜,这可真是瞌睡遇上了枕头!
电话中,洪先生提出双方加个微信,并要求王经理发一张珍藏册的照片来看看。王经理爽快地答应了。
收到王经理发来的照片后,洪先生立刻将它转发给了宁某。宁某假意“鉴赏”片刻,最终对该藏品表示肯定。他还告诉洪先生,“就在前段时间,在西安的一个拍卖会上,以15万元的高价卖出去过一套这样的珍藏册。”
洪先生有些心动,宁某又立刻“加码”。他表示,前段时间自己送货的时候曾经手过这种珍藏册,“家住松江佘山的李先生以15万元一套的价格卖掉过两套。所以,这套珍藏册的收藏价值是真的很高,非常值得入手。”宁某继续以“实例”鼓动洪先生。
一人分饰两角“低买高卖”
毕竟15万元不是小数目,洪先生有些拿不定主意。感觉洪先生还在犹豫,宁某便表示,要是洪先生后续想把珍藏册卖掉,他可以想办法帮洪先生找渠道,根据市场价格来看的话,一定不会亏本。
经过宁某的“推销”,洪先生此时已十分想入手珍藏册,但他对王经理不放心,还向宁某打听了一下王经理的相关信息。
宁某以听似中肯的语气告诉洪先生,这个王经理在公司里很吃得开,门路广货源多。平时都是他单向联系客户的,客户想联系他都联系不上,他手里的货,肯定是人人趋之若鹜的好东西。
因为信任宁某,听了他为王经理打下包票,洪先生更加坚定了必买珍藏册的决心,他很快联系了那位“吃得开”的王经理,购买了两套第四套人民币同号钞珍藏册。
数日后,经宁某的手,洪先生以货到付款的方式,花费近6万元完成了这一次“捡到宝”的交易。
如果洪先生另找一位真的懂行人咨询的话,就会发现,只要花328元,就可以从网络平台上购买到这套第四套人民币同号钞珍藏册。对于普通市民而言,珍藏册固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远没有宁某所吹嘘的那么高。
那么,那个甩出诱饵、又总是出现得恰到好处的王经理到底是谁呢?是宁某决心骗洪先生后找来的帮手吗?其实,这位王经理就是宁某自己。
为了让洪先生有购物欲望,宁某杜撰了“王经理”这个虚假身份,用自己平时不常用的手机号注册微信、拨打电话,待洪先生“上钩”后,再以“懂行”的快递员宁某身份对珍藏册和所谓王经理“添油加醋”,完全博得洪先生信任,最终完成这笔低买高卖的大买卖。
到案后的宁某坦言,他没有料到洪先生对他那么信任,而且没有听出电话里“王经理”的声音就是自己。
为“放长线钓大鱼”假意垫钱
成功来得如此容易,让宁某不甘心就此收手。于是,在第一次交易成功后的第三天,宁某再次拿起电话,又以王经理的身份向洪先生抛出了新的诱饵。
这一次,“王经理”推销的藏品是号称全球只有两套的故宫珍藏金币套装。王经理还故作神秘地对洪先生说,“两套珍藏金币的其中一套给了某位大领导,这另外一套只留给最尊贵的客户——洪先生。”
经过上一次的珍藏册事件,洪先生对宁某的信任更上一层楼,认为他有眼光又有门路,是个靠得住的咨询对象。因此,从王经理处得到珍藏金币的信息后,他又一次向宁某打电话咨询。
宁某对洪先生打包票称,“一方面王经理这个人绝对靠得住,从他那里买东西,买到就是赚到。另一方面,这套珍藏金币的确十分稀有,升值空间很大,有能力的话还是建议买入。”
听完宁某的分析,洪先生决定收入这套“全球只有两套”的珍藏金币。
根据王经理的报价,这套珍藏金币价值27万元。看了看银行账户,洪先生才发现自己手头没有那么多钱,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币”兴叹了。当他通过电话向王经理表达遗憾的时候,王经理贴心地对洪先生说:“没关系,您先付5万元的定金就好,其余22万元尾款,下个月内结清即可。”
但洪先生前几天刚花了近6万元购买珍藏册,如今真是连5万元也拿不出来。于是,他向宁某提出借款2万元的请求。
宁某盘算,即便“借”给洪先生2万元,自己仍净赚3万元,而且后续洪先生还要付22万元尾款,自己稳赚不赔,先卖个好又如何呢?
于是,宁某“爽气”地为洪先生垫付了2万元,并收下了洪先生写的借条。洪先生还以为自己受到了宁某莫大的帮助,完全没想到这实则是宁某放长线钓大鱼的小小操作罢了。
480元货品被吹嘘成27万元
很快,洪先生拿出3万元现金交予宁某,作为购买珍藏金币的定金。“工作细致”的宁某在收款当晚还以王经理的身份致电洪先生,称已收到定金。仿佛这笔交易真有宁某在其中作为中转。
随后的几天里,洪先生到处找亲戚朋友借款,想尽快将22万元尾款付清,早日将这套珍贵的珍藏金币收入囊中。洪先生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亲戚朋友们的怀疑,家庭条件不错的洪先生怎么会突然有这样一笔大开销呢?洪先生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向亲戚朋友们说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亲戚朋友们觉得事情不对劲,提醒洪先生要当心。经亲戚朋友分析后,洪先生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被骗了。
洪先生报案后,宁某很快落网。警方在宁某运送快递的车里找到了洪先生打的欠条和宁某从网络上购得的故宫珍藏金币套装。经调查,这套宁某吹嘘价值27万元的珍藏金币,他只花了480元就买下了。宁某也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日前,松江检察院已依法以涉嫌诈骗罪对宁某批准逮捕。
检察官在此提醒,古董收藏领域往往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不建议大家盲目购买。如需相关咨询,也应寻找专业人士,不要轻信他人吹嘘。另外,本案中,洪先生两次通过宁某进行的交易都没有收到收据、发票等付款凭证,不利于自身权益保护。在日常购物中,请消费者务必注意向商家索要相关凭证,便于后续维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