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锡高
早高峰时,挤进地铁,车厢里一群白发苍苍的爷叔阿姨正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说笑着,幸福写满了有了皱纹的脸上。不用问也能猜到,这是老人们约好一起去参加老同学聚会。这样的情形,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餐厅里,是三天两头可以碰到的。
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老龄化社会,就在身边。根据联合国确定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阶段。按照这个标准,上海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根据权威统计,至2019年底,申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518.1万,占户籍人口的35.2%,上海由此成为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这就带来一个很严峻的养老问题。有人主张居家养老,可是小辈都忙着工作,早出晚归,自顾不暇,哪有心思和精力鞍前马后地照顾家里的老人。长期没人 “嘎讪胡”的老人,容易痴呆。更何况,有些孤老,老伴走得早,没有儿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或者儿女旅居海外,形只影单,养老更难。当然,有钱可以请保姆。但家政市场不规范,请到好保姆,“额角头碰到天花板”;请到“推板”保姆,简直是雪上加霜,要么做家务马马虎虎,要么对老人态度一塌糊涂,要么 “手脚不干净”,小偷小摸,到处“揩油”。
所以,很多老人选择去养老院。问题是,有些养老院要价“野豁豁”,工薪阶层的退休老人根本不敢奢望。有些养老院倒是性价比高,但一床难求,排队登记不知猴年马月能轮上。有些养老院护理人员紧缺,一个护工要管三四十个老人,顾了这头漏了那头,根本忙不过来,只好“掏掏浆糊”。有些养老院护工年龄偏大,自己差不多也要养老了,或者是从偏远农村来沪打工的,文化低到“辣眼睛”,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这样的养老院怎能保证护理质量?
现在是互联网、新媒体时代,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智慧养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AI等信息通信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慧养老平台,运用于具体的护理工作中,如健康检测、安全监护、远程医疗、智能护理等等,并助力老人科学养生和学习娱乐。现在的一些养老院也打智慧养老的牌子,但充其量只是装几只监控、戴几个手环而已,没有多少智慧的含量可言。
话说回来,搭建智慧养老平台是需要一定成本的,完全靠养老院自身投资好像也不现实,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具体指导、切实关心,一方面建立智慧养老的标准和标杆,规范智慧养老市场;另一方面拨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积极扶持智慧养老。同时,从事智慧养老技术开发和运营的企业,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对热心开展智慧养老的养老机构给予适当的优惠。只有这样,政府、企业、养老机构“三管齐下”,共同热心于这项利国利民利老人的“三得利”事业,才能推进智慧养老真正落地生根,而如果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必定是镜花水月,一事无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