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慧
历经41年的发展,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科基础厚实,涵盖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和其他新型的国际法分支学科,是华东地区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璀璨明珠。
目前,学科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为指引,潜心筑建涉外法学教育的重要堡垒和高端基地,以丰富的学科内涵、优秀的学科师资、优质的学科平台和优良的学科能效,为“法治中国”建设培植先进的法治文化、培养涉外法治创新人才,服务于国家法治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
学科历史厚重 传承创新共行
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复校,同年设立国际法教研室。1985年,国际法教研室扩展为国际法系。
2003年,在国际法系基础上正式成立国际法学院。国际法学科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前行,其于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取得国际法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华东地区第二个法学博士点),1996年被确定为司法部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
国际法学科曾云集了郑兆璜、江海潮、余先予等老一辈国际法学人,留下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知名学者陈治东、丁伟、徐冬根、周洪钧、朱榄叶等学习和工作的奋斗足迹。
在20世纪,华政国际法学科以《国际经济法新论》 (3卷本)填补了国内国际法研究六大领域空白,以《国际经济法专论》 (6卷本)作为上海市向国庆五十周年献礼的重大科研成果。
1994年和1998年,曹建明教授两次走进中南海为中共中央领导人主讲法制讲座。
2004年,朱榄叶教授成为第一批列入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成员指示名单的中国籍专家。
国际法学科现有专业教师4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9人、讲师10人,全部具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经历。林燕萍教授为学科负责人,继续带领华政国际法学科锐意创新、走向新的征程。
焦聚学科前沿 引领创新方向
在聚焦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国际法学科已从关注科研的“质”“量”并重转为以“质”优先。
现已在国内顶级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和《法学研究》上发表论文5篇,在SSCI(国际社会科学界公认一流水平)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根据中国法学创新网统计,自2015年以来华政国际法学科在CLSCI论文发表数量持续排名全国第一。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20余项,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重大项目3项,司法部国家法治和法学理论研究重点项目1项,其他如中央各部委课题、中国法学会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等省部级课题百余项。得到副国级以上领导人批示的智库成果2项,省部级领导人批示的智库成果数十项。获教育部、司法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
2019年10月,国际法学科以“一带一路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项目被遴选为上海市重点创新团队,有效助力学科引领创新方向和高质量全面发展。
华政国际法学科研究领域广泛,厚植于国际法学基础理论、创新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欧盟法、国际反垄断法、国际条约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刑法、WTO争端解决、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海商法、海洋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空间法等领域研究有着极为精湛的见解和厚实的学术地位,据国内领先。
近年来,国际法学科紧密契合国家战略规划和部署,围绕时代新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如“一带一路”法治保障,自贸区建设的法律体系完善,外国法查明中心和金砖国家法律基地建设,中美经贸摩擦及高科技领域争夺相关法律问题及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国际法的新发展等。
好课程频出 就业率常年稳定
国际法学科以培养开放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端涉外法治创新人才为学科质量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持续优化学科课程内容和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不竭动力。
现已建设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1门,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2门、上海市全英语示范课程8门。目前已开设全英文课程16门,是国内高校国际法学科中开设全英文课程最多的。
通过国际模拟竞赛课程的训练,国际法专业学生常年代表华政参加各类国内国际重要赛事,每年均能获得前三的优异赛绩。此外,国际法学科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1项。
国际法学科毕业生主要去向有国际组织(国际公务员)、世界500强外资企业/红圈律所、金融机构、司法机关、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常年来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即便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截止2020年7月的就业率仍在70%以上,位列华政法学专业第一。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