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通讯员 汤峥鸣
本报讯 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有57.8万名残疾人,其中持证听力残疾人约有7.5万人。如何让这部分“沉默的少数”在步入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寻求帮助时,和普通人一样享受到便捷温暖的诉讼服务?
在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昨天,上海黄浦区人民法院率先在诉讼服务中心试点增设手语服务。同时,上海高院与残联共同开发的国家通用诉讼服务手语培训课程和专门培训教材也在今天同步上线,以更好地为听障人士提供诉讼服务。
“家中老人过世,对老人遗留下来的财产,亲戚们之间发生矛盾,如果想要到法院来起诉,不知道立案手续应该怎么办理?”听障人士熊女士向当天的手语翻译志愿者李琳表达着诉讼需求。李琳一边与熊女士用手语进行交流,一边向法官转述熊女士的问题。
“你需要提交起诉状和证据,这是样式,你可以按照这个填写。”窗口另一边,黄浦法院立案庭蔡妙妙法官在李琳的协助下,一步步指导熊女士如何正确办理立案手续。
像这样面对面接待听障人士对蔡妙妙法官而言其实并不陌生,作为一名立案法官,她也曾在日常接待中多次遇到听障人士前来立案咨询。“法官看不懂手语,又没有翻译,不得不依靠纸和笔交流,碰到较为复杂的法律关系,单靠纸笔很难顺畅进行交流。”蔡妙妙说,增设手语志愿者后,法官与听障人士真正实现了无障碍交流。
黄浦法院立案庭庭长沈瑛华介绍说,目前该院试点提供的手语诉讼服务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事先预约,听障人士在指定时间内到法院办理诉讼立案手续,由手语志愿者提供现场翻译服务。而在志愿者服务时间以外,则主要通过远程视频手语服务终端提供服务。
记者注意到,在远程视频手语服务终端的帮助下,听障人士也完全不用担心在诉讼立案时遇到交流障碍。通过安装在平板电脑上的呼叫系统可实时接通手语翻译,听障人士在与法官进行交流时,后台工作人员可通过视频用手语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答疑解惑。
除了黄浦法院试点增设的手语服务,一项针对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手语培训课程也在云端正式开启。当天上午10点,上海法院国家通用诉讼服务手语第三次APP直播培训在上海高院举行。全市法院100余名立案庭干警通过手机端APP参加培训。记者看到,屏幕里老师着重对数字金额、人称指代以及生活、法律高频词汇和短句进行了重点教学,教学课件同时展示相应的手语图解。
上海市残联教育就业处副处长陈栋渊告诉记者,在工作调研中他们发现,法律服务方面的需求是残疾人群体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听障人士而言,寻求法律帮助和参与诉讼都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听障人士在诉讼服务方面的痛点,上海市残联和上海高院决定先从普及诉讼服务常用手语开始,委托专业机构联合开发专门课程对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展全员培训。很快,一套针对诉讼服务的国家通用诉讼服务手语培训课程初具雏形。记者了解到,在手语培训课程上线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司法系统手语学习材料以及诉讼服务国家通用手语宣传手册也同步发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