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在如今的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国定一居民区,常常可以听到居民的心声:“以前我们都不敢开窗,现在打开窗户就能看到风景,像住在花园里一样。”从“睦邻门”的开启,“美丽家园”的升级改造再到睦邻广场、睦邻之家的破壳,五角场街道国定一居民区“小巷总理”陈文芳用矢志不渝、久久为功的精神,啃下社区治理的“硬骨头”,找到了解锁幸福国定一的“金钥匙”。
居民满肚子牢骚,变成同心共治的收获
在陈文芳的记忆里,她初来国定一居民区时看到,“小区基础设施十分破旧,小区及周边环境脏乱差也较严重,群众都是满肚子的牢骚。”与大多数老旧小区一样,国定一社区也一直存在楼道堆物、车棚脏乱差、违章搭建、私占绿化、群租等疑难杂症问题。想要治理这些民生问题,光靠居委、业委、物业“三驾马车”的力量,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了解居民的想法,陈文芳在社区串“百家门”,通过“走、访、问、听”四字工作法倾听社情民意,带着班子成员共同破解社区乱扔垃圾、乱停车、高空抛物等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陈文芳说:“做好社区工作,必须不断借力,集思广益,整合资源,吸收金点子,终归能找到工作突破的方向。”陈文芳利用五角场街道特有的“大联动”机制,直接约请街道职能科室和所办队中心执法单位,让业务行家来现场进行答疑、解惑、支招。街道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到场,大家面对面剖析问题,应该谁做、怎么做,都放到台面上来讲清楚,把各领域各条线的工作理得更顺了。
为了让居民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参与体验,居民区党总支建立了小区管理微信群组,职能科室、“三驾马车”成员、社区党员、志愿者、社区居民有了一个线上交流的平台。现在,每天上午、下午各有2名社区志愿者在580弄、600弄巡查,在小区里发现乱扔垃圾、高空抛物、乱拉电线等情况直接拍照上传微信群,由居委会、业委会督促物业公司进行整改。居民区党总支还发动社区党员群众参加每周四开展的“清洁家园”行动,让居民们能切身感受到身边的改变,扩大“同心共治”成效。
“睦邻门”在他们手中破墙而成
国定一社区与高档小区创智坊一墙之隔,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创智坊小区交通十分便利,且集聚了众多优质公共资源。而国定一社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居民组成较为复杂,但是周围配套比较成熟。隔绝状态给两个小区居民都带来了不便,居民相互绕行都需两公里以上。
2017年以来,打破两个小区的隔绝状态成为居民们的共同愿望。然而,想开门并非一时之需,开好门也绝非一时之功,要想破墙开门,得先打开居民的心门,能不能完成使命,真真切切在考验新时代居委会干部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方式。
在陈文芳的张罗下,社会组织为社区赋能赋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为社区强筋健骨,党员、楼组长、志愿者和睦邻达人也纷纷为社区建言献策,她在一座座“孤岛”之间架起了“连心桥”。
为了加强两个社区间的互动合作,陈文芳与专业力量共同策划一系列睦邻系列活动,促进两边社区党员群众的亲密交流、共融共享。经过2年多的铺垫,顾虑慢慢化为共识,反对逐步转成支持,两个小区的居民的“心墙”渐渐消弭。
在街道的支持和指导下,陈文芳和业委会委员朱静崖一起草拟征询单,实地勘察最合适的破门位置。开门的位置,本来是国定一社区东南侧的一处死角,堆着旧冰箱、破塑料等垃圾,杂草丛生、难以通行。在老党员、老干部的带领下,党员做给群众看,党组织带着群众一起干,几十名老党员、群众志愿者花了四五个半天,用三轮车拖走了10多车的垃圾,环境清爽了,花木芬芳了,“开门”也水到渠成了。
陈文芳记得睦邻门开启的那天,墙内墙外的居民手拿橘子在门前开心合影,刹那间大家定格的喜悦脸庞成为了她最难忘的记忆。“魔法门”实现了物理距离上的链接,也在一点点链接人与人的心,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日子,睦邻门暂时关闭了,但国定一和创智坊的睦邻情还在延续。某日,创智坊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陆建华联系陈文芳,希望她能帮忙为隔离对象去菜场采购一些蔬果时,陈文芳爽快地答应了。这扇封闭的门并没有阻隔爱,而是传递着睦邻深情。
陈文芳说:“在社区治理创新驱动下,城市社区工作者的形象也在重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不能单干、蛮干,而是要成为社区治理和社会建设的‘社会工程师’,切实解决居民区的急难愁问题,促进社区的融合与和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