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培训机构服务缩水

律师:如有难处可协商变更合同
上海法治报 2020年12月07日

资料图片

  编者按:

每有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法律问题发生,律师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提示、提供服务。我们为读者采集律师对这些身边事的法律解析,让您不用出家门就可享受“律师服务”。

据《北京日报》报道,从秋季学期以来,线下培训机构已纷纷复课。经过一段时间重回课堂,不少家长却发现,无论课程设置,还是原来被视作“亮点”、用于“拉好感”的免费附加服务,似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

店家变相催促家长不愿续费

虽然天气渐冷,小西妈妈还是坚持每周给孩子约2至3次游泳课。倒不是多有毅力,而是“不知将来会有什么变化,想赶紧把课上完。”小西上课的地方,是一家亲子游泳机构,每节集体课,课时费用近300元。之前小西妈妈都选择傍晚时段的集体课,“有两到三组可供选择,上课的人挺多,每次约课都要拼手速。”

而疫情之后的工作日,集体课从傍晚时段消失了,只在晚七点后保留了一组。取而代之的是一对一私教课,每次需划扣两个课时。虽然不少家长提过意见,要求恢复集体课,但店里始终不做回应。出于孩子时间安排限制,小西妈妈只能每次都约私教课。“店里心思我们明白,为了资金周转,想让我们赶紧消费完课时好续费,但这种变相催促让人心里很不痛快。”

涵涵所在的游泳机构,虽没有这种变相催促,但服务较之疫情前也大打折扣。

自从重新恢复营业,涵涵奶奶明显觉得店里人手少了很多。“教练基本不管,只在旁边看着,让孩子自己漂着玩儿。至于按摩更是别想,有时候前台服务员还得帮忙给孩子洗澡呢,只能简单冲冲赶紧穿衣服算了。”

免费服务取消“亮点”不再附加

最近,烁烁妈妈与儿子所在的绘画培训机构沟通了好几次,对原本规定每节课学员不超过6人,疫情后却回回都在10人以上的状况表达质疑。可对方十分“真诚”地给出了种种理由——老师辞职、学员退费,有些班剩的孩子太少……归根结底,恢复营业之后,他们也有各种现实困难。

晓风妈妈也遭遇了类似情况。她之前给孩子预付费买的英语课时包,按合同规定都是线下课,且一半课程是外教授课。春天,机构就将线下课改成了网课,但划扣同样的课时。线下课复课后,多数外教没有回归,但机构还是每上一节课就划掉一个课时。不少家长提出异议,机构只解释这项课程是和外教一起商定的,不肯做出让步。

除了课程本身,不少机构还借机取消了附加服务。某课后托管班原本拥有上千本绘本、课外读物,允许孩子们在托管期间免费阅读或借阅。当初招生时,这项服务是该托管班宣传亮点之一,但恢复托管后,免费阅读服务就被取消了。

小鱼所在的机器人培训机构,此前在活动区域留有4个操作台,摆满成套的拼插教具。课前课后,孩子们都可以自由玩耍练习。而恢复营业后,机构将操作台取消,所有教具都放回了教室,也不允许孩子课前或课后长时间逗留。小鱼妈妈十分不解,“只要做好消毒不就行了?直接取消,完全是借着疫情防控名头故意缩水服务。”

双方意见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多位家长对机构的  “前后不一”心生不满,但也不愿因此去投诉举报。除了麻烦,还担心若真令对方开不下去,受损失的还是自己。

在中消协律师团成员、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看来,消费者与培训机构签订合同后,培训机构应按照合同约定的课时、师资、费用标准履行义务。但因疫情影响,许多培训机构面临着一些困难,这也是客观事实,可以和消费者进行沟通协商,变更合同。

例如疫情严重时,没法开设线下课,征得消费者同意后可以转为开设线上课。有的机构恢复线下课后,老师人手确实不足,想要合并班级,与消费者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合同的变更。同时,相应费用标准应该有所调整。

“锦上添花”的免费附加服务,培训机构能否随意取消?李斌认为,主要需看是不是有证据证明,消费者当初选择报班,该免费附加服务是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宣传材料上,该免费附加服务是否是商家明确的宣传亮点。如果有特别明确具体的指向,宣传材料也应作为合同内容的一部分。”但李斌坦言,想要证明免费附加服务真的对双方缔约产生影响,确实比较艰难。如果没有明确约定的,商家没有义务提供。

“培训机构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一段时间没有费用回笼,但人工、场地等支出还在持续,确实存在现实困难。”对于服务缩水现象,李斌认为,培养客户、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对商家十分重要,急于“回血”造成不好的消费体验,肯定不利于将来发展。他建议,作为商家,应让消费者看到自身的努力,不妨将难处直说,尽量取得消费者的理解,双方进行友好协商,看怎么将合同进行变更。“想要经营得长久,必须得诚实守信。”(魏婧  周明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