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大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勇敢地向家庭暴力说“不”。然而一般观念里的“家庭暴力”与法律规制的“家庭暴力”并不完全相同,本期“专家坐堂”结合实际案例,对涉家庭暴力的行为进行了梳理和解读。
法律中对家庭暴力的定义非常明确,但要在法律上认定这一行为却需要各方面的证据。当出现针对身体的暴力行为时,通过派出所出警、医院鉴定等方式相对容易固定证据。即使如此,根深蒂固的“清官不理家务事”观念,依然让很多家暴受害者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此外,更不用说“精神暴力”了,一来证据非常难以固定,二来所受伤害很难直观体现,造成大量遭受家庭精神暴力的受害者求助无门。尽管法律规定包括居委、妇联、学校等有关部门应及时介入,可“空口无凭”,仍有一些受害者被“推”到了法律保护圈之外。
《反家暴法》出台4年后,家庭暴力行为似乎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一些恶劣的家暴案件屡屡曝光。很多受害者由于求助无门,只能默默承受伤痛,并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因此,对于遏制“家暴行为”的发生,除了法律需要进一步细化外,及时有效的法律救助才能避免伤害升级,真正地保护那些受害者。 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