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机制和特征研究

上海法治报 2020年12月15日

  【内容摘要】在农村产业扶贫中,本土企业与基层地方政府基于双方长期合作的关系基础、扶贫绩效的互利共赢、扶贫救困的责任使命、村庄发展的策略耦合能达成协同合作。相较于政府和外来企业,本土企业具有特色产业链条、社会关系网络、追求长期发展等优势,但资源、能力和管理规范不足。政府应加强本土企业的培育、支持和引导,同时动员各类社会主体,发展多元产业,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产业扶贫  本土企业  政企协同

□蔡胜

本土企业指的是成立于农村地区并扎根当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利润的市场经济组织,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它在推进农村产业建设、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乌蒙山区的一家本土茶园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实践的调研,探究此过程中本土企业与基层地方政府的互动协同机制以及本土企业的特征,了解本土企业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推进农村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政策建议。

一、本土企业与基层地方政府协同机制

(一)长期互动的关系基础

本土企业组织从成立之初就在当地开展经济活动,长期以来一直与当地基层政府互动,双方建立了稳定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在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基础下,当面临来自上级政府层层加码的扶贫任务时,基层政府会寻求本土企业组织帮助,而作为对以往基层政府支持的回馈和对未来良好关系搭建的期许,本土企业倾向于与基层地方政府合作,牺牲部分利润投入到产业扶贫开发中,这是双方在多次合作中所形成的默契。

(二)扶贫绩效的互利共赢

在脱贫攻坚背景下,良好的扶贫绩效是基层政府官员应对上级考核、流动晋升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组织提高知名度、彰显企业社会责任的途径,尤其对于知名度较低的本土企业来说更是难得的发展契机。扶贫绩效是基层政府和本土企业的共同目标,本土企业的特色产业和组织社会嵌入可以为基层政府的扶贫产业选择提供便利,政府给予的政策资金支持为本土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提供了保障,政府的经验宣传和荣誉授予也能提高本土企业知名度。

(三)扶贫救困的责任使命

本土企业发轫于乡土社会,作为创始人的乡村精英一般都怀有建设和发展家乡的理想抱负,在获得成功后都希望能回馈家乡;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情理关系中,邻里互助、扶贫救困一直是乡村的社会伦理。因此本土企业具有强烈的扶贫责任感。而对于基层地方政府而言,实现全面脱贫不仅是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指标,也是其作为党和国家的派出机构和权威代表对人民承诺的兑现,是基层地方政府的使命。

(四)村庄发展的策略耦合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改善农村样貌,降低城乡差距。在此背景下,直接管辖农村的基层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农村来说,促进种养殖产业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将是首要举措。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已然发展出了成熟的属地化特色产业,作为企业代表的乡村精英想要建设和发展家乡,就需立足于当前的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以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变革。

二、本土企业产业扶贫参与特征

(一)成熟的特色产业链条

本土企业在其长期经营过程中已发展出成熟产业,一方面这些产业植根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地方特色;另一方面这些特色产业在本土企业长期的摸索中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实现营利,且一般参与门槛低、承担风险小。在此基础上,本土企业所具备的特色产业能够让其迅速地投入产业扶贫开发并适应市场。(二)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

本土企业是基于当地社会的“差序格局”结构慢慢发展起来的,嵌入了当地社会网络中,在发展过程中就与政府、农户和其他企业等主体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此外,本土企业立足于乡村社会的差序关系之中,更了解实际情况,在产业扶贫实践中,能更准确地识别和帮扶贫困户,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因此本土企业的产业扶贫开发更加符合当地村民的利益和习惯,更易获得理解与支持。(三)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土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高度依赖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当地村民的支持,所需资源大多来自于周围村庄,企业创始人也来自村内,扎根其上的特性决定了其既不能“脱产”于当地社会,也不能走“短、平、快”的产业发展路径。基于此,本土企业更有动力去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协调与村民的关系,追求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四)资源、能力和管理不足

本土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缺乏,拥有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有限,主要体现在:产品知名度低,产品价格不高;企业内人员知识和技术水平有限;发展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各项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因此在参与产业扶贫时对周边贫困农户的帮扶带动效果有限。

三、推进乡村产业扶贫与振兴的建议

一是注重扶持培育,凸显本土企业优势。本土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作为新的产业扶贫力量,政府应重视和发挥其作用,给予相应的资源扶持和政策倾斜。二是加强监管引导,提升本土企业规范。针对于本土企业运作过程中的不规范问题,政府部门在对其扶持同时亦要强化监管,通过协助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加强法律宣传,规范本土企业运作。三是动员各类主体,促进多元协同减贫。贫困治理强调要实行多层次、多主体参与减贫的模式,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扶贫主体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因此产业扶贫要在政府主导基础上,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和贫困户自身的共同参与。四是推进多元产业,发展本土企业特色。要推进多元化的扶贫产业建设,防止产业趋同和同质竞争,突出不同产业之间的特色优势。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