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四”空战中的中国空军编队
1940年,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讲道:在人类斗争战场上,从来未有过如此众多的人群,亏欠如此少数人如此巨大的恩典!当时,大不列颠上空正进行着激烈的空战。丘吉尔口中的“少数人”指的是虽处劣势但仍英勇作战的英国皇家空军部队。在地球的另一端,另一场以弱敌强的战争在数年前就已开打。作为战争的主角之一,中国空军虽实力远逊于日军,但他们的表现与英国同行相比毫不逊色,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飞行技能,践行着其以身许国的誓言。
作者 潘前芝
《炎黄春秋》编辑出版
立志冲天
在空中作战的中国军人,大部分来自中央航空学校。中央航空学校筹建于1928年,最早只是作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一个班,用来培养空军军官。当年11月下旬,开始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第六期和军官团的学员中招生,共挑选74人,编为航空队第一期学员。之后,根据蒋介石命令,航空队扩大编制,改为中央航空学校,校址设在杭州笕桥。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航空学校改名为空军军官学校,继续对外招收学员。
考入航校的学员,有的来自清华等顶尖学府,有的是归国华侨,有的出身名门望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这些年轻人本可以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但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他们没有选择苟活,而是决心投军报国。当年,航校的校训是“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校歌里唱的是 “努力,努力!莫偷闲苟安,民族兴亡责任待吾肩,须具有牺牲精神,凭展双翼一冲天”。
抗战胜利70周年时,台湾导演张钊维曾以抗战中的中国空军为题材,制作纪录片《冲天》,纪录片名字就取自于校歌末尾的“冲天”二字。《冲天》记录了当时一位飞行员这样一段话:我们如果有要称之为计划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为国牺牲吧;代表我们诺言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存有一份遗嘱。
正是抱有这样的心态,他们练就了连敌人都惊叹的飞行与战斗技能。日本密探评价他们:中国空军的驾驶技术意外优秀,不容小觑;如果漠视中国空军飞行队的战斗力而与之作战的话,可能是相当危险的。
激战长空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空军受命参战。从战前实力对比看,中国空军能用的作战飞机不到300架,而日军海、陆航空兵的飞机数倍于我;更关键的是,中国由于工业基础落后,飞机全部购于海外,基本上是打坏一架少一架,而日本却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新飞机。但是,被国仇家恨点燃斗志的中国空军丝毫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
地面战斗打响后,根据《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空军的主要任务是协助陆军消灭盘踞上海之海陆空军及根据地。8月14日凌晨3时30分,第二十四中队队长刘粹刚首先率领9架美制 “霍克-3”式驱逐机从扬州起飞,沿着长江向东搜索,飞到川沙县白龙港附近时,发现一艘敌舰。副队长梁鸿云当即进行大角度俯冲轰炸,炸弹击中敌舰尾部,中弹后的敌舰冒着滚滚浓烟,缓缓下沉。之后,其他攻击波次的飞机先后轰炸了设于上海日商公大纱厂内的日军军械库及汇山码头等敌军据点。
日军被炸得恼羞成怒。14日上午,日军大本营命令海军驻中国台湾台北基地的鹿屋航空队出击,轰炸中国空军机场,以示报复。当日下午14时50分,鹿屋航空队的新田慎一少佐带领多架九六式陆基远程轰炸机从台北起飞,飞往杭州。
在笕桥上空迎战的是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为高志航。这支部队原来驻防在河南周家口,此前一天接到14日赶到杭州的命令。日军飞机到达笕桥机场时,四大队的飞机也才刚抵达不久,多数还没来得及加油。警报声中,高志航第一个驾机冲上蓝天,其他战机也先后起飞,迎战敌军。笕桥“八·一四”空战由此爆发。
当时正值台风季节,杭州上空云层较厚。高志航首先咬住一架敌机,在分队长谭文配合下,一举将其击落。中队长李桂丹带领柳哲生、王文骅两架僚机在附近的乔司机场上空发现一架敌机,他们集中火力,击落敌机。这次空战历时半小时,击落日机6架,我方在空战中无一伤亡。不过,在地面,有一架飞机被炸毁,两名飞行员阵亡;还有一架飞机因油料耗尽,在田野里迫降,飞行员被树挡住震伤,最终不治。
15日,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再次派出30余架飞机攻击笕桥机场。高志航率队迎战,击落、击伤敌机10余架。但8月16日以后,随着华东地区台风影响的消除,日军航母上的飞机得以大批参战,中国空军在数量上的劣势被不断放大,虽然局部还占有优势,但总体上的被动局面已不可避免。空战虽然在继续,中国空军的飞机数目却逐渐减少,长三角的制空权被日军掌握。
中日之间再次爆发大规模空战,是在武汉上空。彼时,中国空军使用的是苏联援助的新飞机,之前的飞机基本消耗殆尽。武汉首次大战发生在1938年2月18日。是日中午,日本海军第一航空联队15架攻击机在第二航空联队11架战斗机掩护下,袭击汉口。中国空军第四大队19架伊尔-15、16架伊尔-16驱逐机升空迎敌。经过一番恶战,敌机被击落12架,指挥官金子隆司大尉毙命。我方损失飞机5架,代理大队长李桂丹等5人牺牲。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敬送挽联:为五千年祖国英勇牺牲,功名不朽;有四百兆同胞艰辛奋斗,胜利可期。
4月29日,日军为向天皇诞辰献礼,出动45架战机袭击武汉。但这一情报已被我方事先掌握,早有准备的中国空军占据有利高度,静待来敌。结果当然是献礼变成了葬礼,日机被击落21架,50余名机组人员丧生。日军也将此次空战称为其侵华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空战”。
1941年10月,苏联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加之自身也面临德国的严重威胁,苏联政府中止了对华军事援助。中国空军陷入无机可用的尴尬境地,只能眼睁睁看着日本飞机在上空耀武扬威。一直到美国援助的飞机到位,中国空军才逐渐重新夺回制空权。
以身许国
战争,不仅仅消耗着中国本就孱弱的国力,也消耗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在战斗中牺牲的中国飞行员们,平均年龄只有23岁。
张锡祜,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之子。“八·一三”之后,他奉命从江西飞赴南京参战,因天气恶劣,加上当时的导航工具落后,中途失事殉国。他在给家里的信中写道:“若儿能凯旋而归,当能奉双亲于故乡以叙天伦之乐,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张伯苓得此噩耗后,愣怔许久后缓缓说道:吾早以此子许国,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闫海文,东北人,航校六期毕业生。1937年8月17日,他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被日军炮火击中,跳伞迫降于大场郊外,因风向突变落入日军阵地。面对围上来的敌人,他掏出手枪,击毙5人,并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殉国。
沈崇海,清华高才生,大法官沈家彝之子,航校第三期毕业生。电影《无问西东》中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便是以他为原型。1937年8月19日,他与战友陈锡纯驾驶一架轻型轰炸机,负责轰炸进犯长江的日舰,因飞机故障无法返航,本可安全迫降的他们,毅然以座机作为最后的武器冲向敌舰,与敌舰同归于尽。
陈怀民,江苏镇江人。他曾说过,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从来没想活着回来!1938年4月29日武汉大空战中,他被5架敌机包围,在胸部中弹的情况下,强忍伤痛,拉平飞机,加大油门,倒扣着向上翻转180度,朝着敌机狠狠地撞去,两架飞机在空中相撞爆炸。
刘粹刚,与高志航、李桂丹、乐以琴一起,被誉为当时中国空军的“四大金刚”,日常训练时射击命中率在90%以上。1937年10月25日,他奉命率机赴山西掩护友军作战。当时太原浓雾弥漫,下着小雨,刘粹刚在黑夜中没有发现地面部队情况,只好返航,在飞到山西高平县上空时,同伴的飞机燃油耗尽,他打出唯—一颗照明弹,协助僚机迫降,自己则继续寻找安全的迫降地点。恰好高平城中燃起火光,他误以为这是地面的降落信号,于是盘旋而下,实际上这是高平县政府在城墙东南角的魁星楼下点燃的火堆。结果,刘粹刚的座机在盘旋下降时误撞魁星楼,一代王牌飞行员就此殉国。
除了在战斗中牺牲,在当时飞机数量少的情况下,还有一些飞行员为了保存飞机而在迫降时牺牲。比如,梁鸿云在腹部、背部多处中弹的情况下,强忍伤病,驾驶战机在虹桥机场附近迫降,最终因伤势加重,壮烈殉国。
1937年至1945年,中国空军击落或击伤日机超过1200架,我军损失近1000架,牺牲官兵超4000人。
铁汉柔情
飞机对飞行员来说,不仅是上阵杀敌的武器,也可以是表达柔情的工具。
据高志航女儿高友良回忆,高志航当时和年幼的她有个秘密约定:每次飞过自己家屋顶时,他都会表演特技,把机头压低,然后再抬起,呜一下又飞上去。当时6岁的高友良就挤在人群中,看着父亲开着战机飞过天空,内心自然是充满了骄傲。
刘粹刚与妻子许希麟的爱情故事则更具传奇色彩。刘、许二人相遇于火车上。刘粹刚对许一见钟情,之后展开热烈的追求,一封封情书飞向许希麟,有的诉述思念,有的报告受训经过和心得,有的畅谈抱负,有的闲话家常……为博得许希麟的青睐,刘粹刚甚至驾驶教练机,在许家上空表演低空特技。最终,许希麟被打动了,答应与他交往。
这些空军将士们心底的柔情并不限于爱人、父母,对自己的同胞和祖国,他们同样饱含深情。
闫海文曾在信中写道:现在我们九死一生,敌人已逼到我们家里来了,非速行反攻,是不可活下去的。乐以琴,笕桥航校第三期毕业生。在笕桥训练时,他曾在西湖边立下誓言:西子湖之神诸鉴,我决心以鲜血洒出一道长城,放在祖国江南的天野。这样的情怀,正如郁达夫所写的那样:我爱我的祖国了,我就把我的祖国当作了情人罢了。
1948年,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迁往台湾冈山,但其培养的飞行员有不少留在了大陆,参与到之后新中国空军的建设中。1949年10月l日,参加开国大典的6个梯队17架飞机组成的空中检阅方阵中,有13名飞行员和指挥官来自杭州笕桥航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