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老龄人口逐渐增多,老年人如何守好自己的“钱袋子”?记者日前就这一话题展开调研了解到,大部分老年人仍偏好安全、稳健的投资类产品,对结构相对简单的金融产品更容易接受。而鉴于以上特点,大部分金融机构也专门针对老年客户,尽可能在符合其风险偏好的同时满足其投资需求。
不过,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部分老年人有强烈的实现“钱生钱”的愿望,近年来,涉及老年人理财的案件纠纷也日益增多。业内人士建议,老年人一定要在正规金融营业场所和金融平台上办理业务,不可盲目追求高收益,掉入高息理财的诈骗陷阱。
大部分“求稳”少部分“追高”
记者在北京部分社区调研发现,当前老年人理财仍追求“稳”,大部分老年人偏向安全、稳健及流动性较好的投资类产品。国债、银行存款、大额存单、低风险银行理财等仍是老年人理财的主流选项。
房山一退休居委会工作人员张大爷告诉记者,他一般就选银行定期存款,“存银行主要是图个踏实稳定,能保值就行。”家住北京石景山区的63岁退休文员李大妈也表示,自己的理财方式以银行低风险理财产品为主,主要靠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
“老年人群体普遍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一方面由于收入来源有限,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高;另一方面,由于身体、家庭等原因可能存在突发性资金需求,因此具备一定资金流动性需求。基于以上特点,老年人更为偏好储蓄存款产品、中短期限保本类或低风险理财产品。”工行北京公益桥支行副行长尚立新表示。兴业银行北京分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从产品结构来看,老年客户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和理解力相对较弱,他们更偏好结构相对简单的金融产品。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部分老年人也能够接受高风险产品。“我理财没什么困难,股票、基金、理财产品都会购买,也基本都能明白产品内容。”来自北京70岁的退休审计从业人员王大爷表示,自己退休前就经常炒股,有一定理财经验,因此愿意购买部分高风险的金融产品。
《宁波市老年人数字化金融工具使用情况研究》指出,老年人也开始操作电脑进行炒股,虽然尚属少数,但是他们离操作现代电子工具进行金融活动更近了一步。更加重要的是,老年人没有劳动收入,很多只能依靠存款、退休金、养老保险过生活,他们希望实现“钱生钱”,购买金融产品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诉求强烈。
金融机构要“卖者尽责”
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多家银行已针对老年人推出相应产品和服务。
浦发银行北京分行零售业务部产品经理表示,“储蓄存款产品保本保息,利率较央行基准利率上浮。此产品最低1000元即可购买,存期内支持多次提前支取,相对一般理财产品更为灵活方便,对老年人客户较为友好。”
尚立新也介绍称,工行也在产品和服务方面针对老年客户进行了改进,“在产品上,工行针对60岁以上客户提供特色储蓄产品,支持提前支取,产品持有到期还可较同期限央行基准利率一定比例上浮。同时,工行还提供‘固收+’产品、理财产品等,分散非系统性投资风险,尽可能在符合老年人风险偏好的同时满足其投资需求。”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认知能力有所下降,金融机构在向老年人提供服务时需要更耐心,详细解释客户购买或投资产品的风险点,且尽量避免向老年客户宣传较复杂和较高风险的投资产品。此外,记忆衰退也是老年人难以避免的问题,金融机构针对老年客户应及时告知产品的变更情况。”普益标准研究员张迪表示。
北京西城法院法官郝卉也表示,相比于年轻群体,金融机构对老年人应尽到符合其认知水平的特殊告知义务,并就告知事实留存记录。金融机构只有做到“卖者尽责”,才能要求投资者就投资损失“买者自负”。另外,金融机构应对老年人进行电话回访,给予老年人理解产品内容的考虑期。
记者从兴业银行北京分行了解到,针对老年人特点,该行配备了有资质的理财经理,向老年客户提供金融及产品方面的咨询。对购买金融产品的老年客户,兴业银行的理财经理一般在产品到期前两天会与老年客户取得联系,告知产品到期信息,避免老年客户遗忘。
警惕深陷“高息陷阱”
“本金安全是第一位,老年人不可盲目追求利益,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甚至可能遇到洗钱、诈骗等金融犯罪活动。”张迪表示。
记者从北京西城法院获悉,近三年来,西城法院受理的涉老年人理财案件数量有所攀升,受理相关案件共1000多起,案件涉及种类逐年增加,除了老年人与银行机构的纠纷外,还涉及老年人参与证券、基金、信托等投资纠纷,涉案合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郝卉说,当前,最普遍也是最能切中老年人“要害”的套路,即“真保本”“高收益”的虚假宣传与承诺,面对动辄10%甚至20%以上的保本收益宣传,很多老年人会忽略风险,仅凭对宣传机构的信任,做出投资决定。老年人投资理财时,对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金融产品应保持足够警惕。
尚立新建议,老年客户一定要在正规金融营业场所和金融平台上办理业务,对于网上、微信群里、路边主动推荐等自身并不了解的情况、领域,要格外提高警觉,切勿因高息、熟人等因素落入理财陷阱。
郝卉也表示,需要识别不法分子的虚假包装。不法人员在冒名出售虚假的金融产品骗取资金时,往往会对自身营业场所、机构名称、理财产品进行粉饰和包装,诱骗老年人误以为资金投向正规的金融产品。建议老年金融消费者投资理财时,应查验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件,并利用网络,拨打监管机构电话等方式进行核验、咨询。张迪表示,对理财感兴趣的老年人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金融知识,了解金融市场活动,有助于辨别投资项目可信与否。
兴业银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随着金融理财行业日益扩增,产品五花八门,建议老年客户慎重购买高收益产品,尽量选择简单易懂的产品,购买复杂产品一定要与家人商量。此外,建议老年客户要根据自身情况留存一定的流动性资金,可随用随取,以备不时之需。
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养老事业
金融帮助增加养老保障供给,有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增强养老保障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也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长期机构投资者,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银保监会负责人近日表示,支持相关机构发展体现长期性、安全性和领取约束性,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来自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目标基金总户数已经超过148万户,基本为个人投资者,规模达到350多亿元,投资者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在不断提升。种种迹象显示,金融在养老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受到关注,社会各方也采取了很多举措积极应对这一变化。从社会角度看,我国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等政策措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养老服务市场日益多元,更好地满足了群众需求。从个人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不少年轻人,开始购买各种养老金融产品,为老有所养增添一份保障。
养老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金融帮助增加养老保障供给,有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增强养老保障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也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长期机构投资者,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因此,金融在养老领域持续发力,既是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金融应当如何支持和服务养老事业?对于百姓而言,最为直观的是各种养老金融产品。目前,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都已推出个人养老金融产品,例如基金公司提供了养老目标基金,银行推出了养老理财产品、养老储蓄产品等,保险业除了多种养老型年金产品、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外,还在2018年启动了税延养老险。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金融产品满足了需求,受到市场欢迎,但也有一些反响平平。一些养老理财产品虽然在产品名称上体现了养老这一主题,但在条款设置和投资策略上,与其他非养老理财产品相比并无显著差别。还有一些养老金融产品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不足,让消费者觉得解决不了大问题。总体上看,养老金融市场需求大,但优质供给依然不足,市场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
实现供需之间更好对接,需要金融业聚焦百姓迫切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丰富金融服务类型。金融机构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需求偏好等因素,为市场提供更为多元的选择。考虑到养老金融的目标群体里老年人居多,尤需“稳”字当头,突出安全性和稳健性,在服务细节上也应更简捷易用,提高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监管部门应正本清源、强化监管,明确养老金融产品的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各类带有“养老”字样的短期金融产品及时加以规范,让养老金融产品名实相符。
此外,拓宽养老产业融资渠道,为其提供必要资金支持,也是养老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养老产业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养老服务机构大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有时会面临资金问题困扰。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养老服务机构的特点,创新融资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将更多资金活水引向养老领域。对于市场化、规范化程度高的养老服务企业,还可为其创造直接融资机会。多管齐下,提供更专业、更精细的服务,金融就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发挥好应有作用,成为老有所养的重要支撑。
(据《经济参考报》《人民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