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达村试点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果 航头镇供图

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型示意图 市水务局供图

生态清洁小流域浦东新区张家浜楔形绿地示范单元 市水务局供图
□法治报记者 夏天
从给水环境“治病”到给水环境“养生”,上海正在营造越来越多的“网红水岸”,让市民享有“人水和谐” “人水共生”的美好生活。
昨天是“世界水日”暨“中国水周”开启,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上海正立足于消除劣V类水体治理成果上,开展一项整合水生态系统修复、集中连片生态综合治理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这项建设将划分为中心城区一个区为一个小流域、郊区以镇域行政区划为基础。至2025年,生态清洁小流域将占全市面积51%,至2035年实现全市覆盖。
多年出行“一脚深一脚浅”,而今家住“网红水岸”
在浦东新区航头镇长达村,十九组村民王阿婆最近很高兴。在她住了30多年的宅基附近,那段“一脚深一脚浅”“好几块出行不便的泥塘坑”,变成了一片近1公里长的贯通水域,水岸两侧还布满桃树、橘树和种植园,成为航头的又一“网红打卡地”。王阿婆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出行,只能踩着高高低低的田埂小路,艰难通行。而今这里道路宽敞,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我们每天饭后都喜欢过来散散步。”王阿婆说。在相邻的另一处公园,河道贯通后,鱼儿多了起来,在新建的亲水平台上,总是聚集着前来钓鱼、游玩的村民,以及不断发掘到“宝藏打卡地”的市民。
在春风送暖、油菜金黄的时节,记者来到长达村,探访正在此地开展的全市小流域建设试点。只见小河弯弯,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于错落有致的民宅之畔,岸堤与水域自然相连,遍布盎然绿意,这就是长达村如今的风貌。
据航头镇规划办工作人员彭元富介绍,长达村共有河道170条,总长58.48公里,水面积84.05万平方米,河道水系极其发达,呈现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为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乡村风貌,长达村从2019年3月份开始,全面梳理区域内现状水体,以“河湖通畅、生态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为建设愿景,建设“会呼吸”的“生命之源”。航头镇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治方案,通过开填平衡、消除污染、贯通水系、构建生态等手段,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构成水源保护的三道防线。
小流域建设第一步是水污染治理。长达村近年来通过实施环境综合治理、违章建筑拆除、非法排污整治、小区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提标等各项举措,消除污染源头,为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夯实了基础。
水污染治理后,第二步就是水生态的构建。针对河道水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客观现状,长达村通过加强河道水体养护,构建新的水生态系统,逐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最后,小流域治理还需考虑水安全保障。长达村通过实施开填平衡和水系沟通工程,水面积从84.06万平方米提升到91.17万平方,河湖水面率从15.3%提升至16.6%,不仅有效提升了水体流动性,也增强了区域蓄水能力,为防汛安全提供了保障。
“通过整治,长达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将创建成功星级河道5条、幸福河湖37条、网红打卡点5个、滨河慢行步道26公里、河长制工作站1处,为长达村及周边居民提供了观光、休憩、锻炼的好去处。到2025年,全镇将创建46条星级河道、277条幸福河湖、74.3公里慢行步道、17个网红‘打卡点’以及10个特色河长制工作站。”彭元富说。
不仅如此,小流域治理带来的水环境改善,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十八组、十九组区域,王阿婆家门前这片占地106亩的“网红点”被命名为“同心园”,成为“农业合作社+企业+新农人+农户”模式的产业基地,为周边村民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2025覆盖半个上海,2035全城皆享
包括长达村在内的试点,标志着在上海,目标为“河湖通畅、生态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正在展开宏伟而美丽的画卷。
昨天上午,市水务局召开全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进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
对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参加会议的市水务局农水处处长宋建锋很赞同一句话,那就是“此前治理劣V类水体是给水环境‘治病’,那么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则是给水环境‘养生’。”他表示,生态清洁小流域内涵是以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治理措施与当地景观相协调,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基本实现流域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宋建锋介绍,生态清洁小流域将整合“山水林田湖草”,构建和谐美丽的“水网、绿网、路网、管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示范村建设、结合河湖长制打造幸福河湖、结合林长制开展绿化造林;坚持集中连片、系统治理、区域推进,治理目标从水环境改善转变为水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方式从单条河段整治转变为集中连片治理,治理内容从以污染源治理为主转变为生态综合治理。
推进会还明确,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要做到“河湖联通、河水流通、河岸贯通”,让洪涝之水有出路,保障河湖安澜,让爱水之人能亲水,体现人水共生;还要做到“河湖水质良好、生态水位可控、水土平衡稳定、生物丰富多样”,让河湖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状态;在感官指标上,应体现为“水清、岸洁、景美、怡人”;此外还应做到“人水和谐”,体现在“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方面的美好愿景。
根据会议设置的分期目标显示,到2022年,上海结合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先期建成15个示范点,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到2025年,建设5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含五个新城),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约51%;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市的生态清洁小流域。
依托河(湖)长制统筹推进,小流域各有侧重
谈及建设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宋建锋处长指出,因涉及多个领域,因此让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进来并形成合力,是工作的一大重心。宋建锋表示,上海将充分依托此前形成的河长制湖长制经验成果,将生态清洁小流域纳入河长制重点工作,由市河长办统筹推进、各成员单位协作配合,结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同步实施,同时各区作为责任主体抓好组织实施。
“上海属平原河网地区,自然流域边界不明显。从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平台作用的角度考虑,本市小流域将划分中心城区以一个区为一个小流域,郊区以镇域行政区划为基础;小流域内设置治理单元,中心城区以骨干水系为治理单元、郊区以村落水系为治理单元。”宋建锋说。
而根据本市区域主要功能定位的需求,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将分为以涵养水源、水源地周边河道水质保护为重点的水源保护型;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绿色发展型;以水环境改善与水景观建设为重点的都市宜居型;以保护原生态、水环境提升与乡村振兴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型4类。
建设任务方面,将包含以岸线治理与保护、水系生态治理为重点的河湖治理;以重要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河湖水系水土保持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城市、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的污染治理;以生态廊道、农田林网、四旁林为重点的生态修复;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改善等共五大类11项任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