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旱、涝、风灾也频繁发生,这个节气算得上二十四节气中民生多艰、最为难熬的时节。
腐草为萤与高温酷热
大暑一般都在三伏中的中伏阶段,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正是大暑时节。
《礼记·月令》记载:“季夏三月……腐草为萤”。在大暑时节,烈日高温,即便是伴水而生的草木也极易枯槁,倒伏腐烂。而在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下,粘在草根叶片上的萤火虫卵完成由卵到幼虫的蜕变,幼虫仿佛是腐草幻化而成,点亮夏夜。在酷暑难当的夜晚,这样的物候现象更像是美丽的传说。
人们对于高温,有一种近似于胆怯的敬畏。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记录看,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大暑。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的研究换算,1743年7月25日下午的气温,达到了惊人的44.4℃。北京《续东华录》记载:“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一个“威”字,道出了人与高温对峙的惊恐,那是面对老虎吃人般咄咄直逼的淫威,在虎口下寻找一线活命的机会。
高温与干旱是孪生兄弟,大暑期间的高温少雨,如果在持续干旱期间,更是雪上加霜。小的时候,听老辈人讲大旱的地方,人们走投无路时吃观音土、乃至于人吃人的事,总以为是以讹传讹,让人难以置信。直到读到《中国自然灾害史》关于“丁戊奇荒”的记载,才知道确有其事。
草木枯槁,命悬一线之际,“腐草为萤”的传说,似乎寄托着焦土之上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求。那些在夜空下飞翔的羸弱生命,多像是虎口下求生存的黎民苍生,熠燿宵行,拼了命也要去寻找生命的方向。
土润溽湿与台风
台风大约是天气云图上最美的标志物,这种美总有着深不可测的诡异和魅惑。那些黑蓝白色的台风,有时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不知它要旋转向哪儿,在哪儿停留。有时像激流中的漩涡,不知藏着怎样的黑洞,会裹挟起怎样的惊天骇浪。
夏秋季节是一年中台风最为活跃的时节。第一次感受台风的威力是在1991年大暑即将到来之际。7月的夜晚,湛江天气闷热而潮湿,我和同学忍不住跑到海边去吹风。记得那天晚上天色黑沉,衬得云层里的星月格外的明亮,海面平静地泛着黝黑的光,仿佛打了蜡的舞场,让人忍不住想跣足而下、旋转起舞。可万万没料到,半夜里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只听到宿舍区噼噼啪啪的窗户、铁门的撞击声、玻璃落地破碎的声音,树叶呼呼的吼叫声,“乒乒乓乓”持续不歇的雨点声,那些纷杂的声音让人忍不住一惊一乍,一夜无眠。等到风停雨住,才发现宿舍外早已狼藉一片。后来才知道,那天晚上,7号台风艾美(Amy)在广东汕头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40米/秒(风力超过12级)。大海如镜,是谚语“海底照月主大风”的前兆。
可在观测和预报手段欠缺的时代,东西方对台风的认知和记录其实是极为有限的。古人对“土润溽湿”的细致观察和描述,或者可以理解为是空气中、土壤里富含暖湿水汽的结果。那是大暑时节,从看不见的海上,随风裹挟而来的巨大水汽,它蕴藏的可以是滋养万物生长的水分,也可能孕育着一场灾难性的暴风雨。
大雨时行与内涝山洪
每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华北地区一年中降雨最多、最集中,且强度最强的时期。
以北京为例,1981年至2010年的降水资料统计,7月至8月的降水超过了全年的一半。其中,“七下八上”这20天的平均降雨量占了全年降雨量的22.68%,是“大雨时行”的时节。
一场暴雨往往带来“猝不及防”的危机。2012年大暑即至,北京90%以上的行政区域在7月21日这天降雨量都超过100毫米,全市平均降雨达190.3毫米。暴雨导致严重的城市内涝,全市受灾人口达190万人,其中79人遇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这场灾难让人们意识到现代城市防御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让人们在反思中警醒。
而在山区,“大雨时行”,强降水带来的山洪地质灾害往往伴随着滑坡、崩塌、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速度快及破坏力强等特点,被山区百姓称为“走龙”“出蛟”。
记住过往,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在自然灾害面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敬畏之心直面问题和教训,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灾害预警和防御能力是创造美好序章的真正开始。
诗词中的大暑
《夏日闲放》
【唐】白居易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乙未六月大暑》
【宋】方回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
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鐀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满江红·大暑》
【宋】刘将孙
南浦绿波,只断送、行人行色。
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
鸾侣凤朋争快睹,鸥盟鹭宿空曾识。
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
公去也,宁怀别。
人感旧,情空切。
但岁寒松柏,相期茂悦。
好在莫偿尘土债,风流宁可金门客。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综合整理自三联节气、三联阅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