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历史的痛感砥砺前行

上海法治报 2021年12月13日

40多天,30多万同胞惨遭屠戮,每隔12秒就有一人遇难,84年前的这场人间浩劫带来的不仅是国恨家仇,更是醍醐灌顶的警醒。今天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再一次用那段痛彻心扉的血泪历史唤起共同的国家记忆。

铭记历史,和平才是希望。84年前杀戮的血迹早已被时间长河冲刷殆尽,但关于那段黑暗的历史却成为了14亿中国人共同的记忆。2014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30万死难同胞,他们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数字,他们代表着所有中国人内心的疼痛。公祭日就是不断唤起国人对这段痛苦历史的回忆,激发内心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为此,海内外无数热爱和平的专家学者搜集着各种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因为那样的杀戮早已突破了人性的底线。无论日本右翼势力如何否认野蛮侵略罪行,历史不容篡改,军国主义早已被钉在了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

公祭日也给中国年轻一代敲响了警钟。随着一些别有用心的文化渗入,极少数“精日”分子用看似无知、实则无耻的方式拿屈辱历史开玩笑,亵渎英烈;极个别娱乐圈明星挑战民族底线、践踏民族情感,这些都应让我们心生警惕。“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公祭日让我们记得那段中国苦难的历史,更让我们铭记中国人伟大的抗战精神,所有中国人众志成城用血泪铸成我们民族的“信念长城”。

铭记历史,才能守护和平。面对这场杀戮的血色记忆,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置身事外。美籍华人鲁照宁多年来致力于搜集南京大屠杀的罪证,在搜集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家族中多位亲人死于侵略者之手。他感慨道:“以为是国史,原来也是家史。”自古有国才有家。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南京人的家仇、南京城的城殇,更是所有中国人的国恨。

我们恨日本军国主义的泯灭人性,也恨当时步履维艰,满目疮痍,伤痕累累的“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当一个民族国家遭遇外来侵略,又有谁能岁月静好。因此,铭记落后挨打的屈辱中国,铭记遭受血腥杀戮的南京城,铭记30万遇难同胞最后悲怆的呐喊,才能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感同身受,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发展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才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中华民族才能不受外侮。

铭记历史,和平才能持续。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也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段人类史上的大杀戮无法磨灭。然而,我们铭记历史,并不意味着延续仇恨,我们仇视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以及所有反人类的侵略行为。

也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经历过这段苦难,所以我们才更能体会和平发展所带来的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为世界和平提供了中国方案。如今世界正经历新的大调整大变革,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各国政府与人民必须认真思考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以共同之力来化解乱局,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构建和平美好的共同家园而努力。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让我们踏着历史的痛感砥砺前行!陈颖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