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为“桨”!疫情时代护航企业跨越险滩

每一个案件都是一次营商环境的优化

上海法治报 2021年12月24日

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重整案第二次债权人会议

2021年徐汇法院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座谈会 本版摄影 通讯员 张超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曾经红极一时的机器人研发企业,在内部管理出现问题,以及疫情影响导致资金回笼困难的双重打击之下,陷入债务危机。一次来自于徐汇区人民法院破产重整计划草案的裁定,却让濒临倒闭的企业找回了“涅槃重生”的希望……这样的变化背后,是用法治力量为上海这座城市创造着最优的营商环境。

身处当下的“疫情时代”,受此影响而陷入困境的企业该如何解困?市场主体的权益如何维护?员工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近日,徐汇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年度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十起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今年以来该院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聚焦其中几起典型案例,记者回顾式采访了相关主审法官,听他们讲述“每一个案件都是一次营商环境的优化”的故事。

从“有”到“无”再到“有”

破产重整助力“濒危”企业重获新生

“我很感谢法院帮助我们获得了重生的机会,重整完成后,企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我们也会将教育机器人产业做强做好。”说这话的,是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恽为民。对他而言,过去这一两年间,好像经历了从有到无,又涅槃重生的一次轮回。

创立于90年代中期的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伙伴机器人尖端技术研究的民营企业,公司在2017年时的市场估值曾一度达到60亿元,成为资本市场当年度的“独角兽”之一。

变数发生在前几年,因为公司内部管理及市场开发问题,公司增加了大量债务,加之疫情影响资金回笼困难,对赌协议无法兑现,导致企业遇到多重障碍,最终陷入破产境地。因其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去年4月1日,徐汇法院裁定受理该公司破产清算案,并为其指定管理人。

“在受理此案后,我们研判未来伙伴公司从事国家新兴高科技行业,陷入危机前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且公司在破产审理过程中持续经营,市场基础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符合受理破产重整的条件。”该案主审法官孙建伟告诉记者,现实处境中,当时未来伙伴公司的负债金额很高,债权人数量多达600多户。“我们考虑的是,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债务人企业减负,尽量将企业的所有债务通过破产重整一揽子解决,避免已有债权人在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再向债务人企业主张债权,力争为其涅槃重生提供更多可能。”

案件处理的数月间,孙建伟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以及召开研讨会等方式,帮助企业寻求新的投资人,并多次组织各方磋商,制定了留债展期的清偿方案。今年7月12日,徐汇法院最终裁定批准未来伙伴公司重整计划。

“重整计划的执行将全额清偿370名职工的欠薪,同时也给了我们转变经营理念、进行业务调整的机会。”对于如今这样的结果,恽为民和他的企业有种“劫后余生”之感。

假冒产销88万只N95口罩

从重处罚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上海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口罩制造商,“大胜”作为公司名称及产品商标品牌,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疫情期间也为社会口罩供应作出了很多努力。然而,不法分子却乘着疫情期间口罩热销,打起了制售假冒“大胜”口罩牟取暴利的主意。

2020年4月至5月,被告人陈某在经营公司期间,以营利为目的,在未经商标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在本市松江区设立生产窝点,通过网络购买模压设备,将私自生产的88万余只头戴式N 95口罩自行包装或运送至浙江绍兴包装成“大胜”品牌口罩,并通过他人介绍、现金交易等方式,以7.5-20元/只的价格对外出售牟利,累计非法经营额高达2200余万元。

其间,被告人朱某为谋取利益而入股仿冒口罩的经营业务,负责联系对外销售等业务,并直接将其中8万只口罩以239万余元的价格销售给他人。

该案审判长、徐汇法院知产庭庭长王利民告诉记者,该案发生于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国范围爆发后,“当时全国人民都投入了抗疫大战,然而像本案中陈某等不法分子,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不惜生产侵权或假冒伪劣的防疫产品,这样的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给区域营商环境和防疫大局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

为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维护市场健康发展,法院综合考虑被告单位及被告人在犯罪行为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非法经营数额、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及社会危害性等情节,并结合疫情期间,生产、销售假冒防疫物资这一应当酌情从重处罚的情节,最终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陈某所经营的单位罚金1200万元;判处被告人陈某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100万元;判处被告人朱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0万元,有力维护了市场经济和公共卫生秩序。

在法院审判实践中,不少企业反映知识产权维权时存在“举证难、赔偿低”等问题,为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徐汇法院将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强化依职权调查取证,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协同确定实际价值评估体系下的精准赔偿标准,使判决结果更符合或接近市场实际价值及社会期待利益,并将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为保护知识产权,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司法保障。

品牌酒店加盟店拖欠工程款超千万

善意执行下的“司法温度”

与其他9起入选徐汇法院年度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不同,“某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申请执行上海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装饰装修合同纠纷案”是其中唯一一起执行案件,这起案件背后,有着法院善意执行下的司法温度。

案件的起因还要回到2015年。彼时,某酒店管理公司租下位于徐汇区建国西路691号的主副两栋楼,并于次年5月与某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签订《施工合同》,耗费3000余万元对酒店内部进行整装,工程于2017年完工。

然而,因为施工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双方发生了诸多不愉快,最终闹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今年1月,因酒店管理公司不履行装饰装修合同纠纷案生效民事判决确定的义务,建筑公司申请执行工程款1826万元及其利息。

作为该案的承办法官,徐汇法院执行局法官武博第一时间向被执行人发出了执行通知书,责令其期限内履行,并报告财产状况。

“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采取了点对点、总对总线上查控措施。充分运用网络财产查控系统全面查询被执行人名下的不动产、车辆、银行存款等财产情况,通过甄别,冻结被执行人名下多个银行账户,依法发出限制消费令,并组织警力奔赴被执行人经营场所,对酒店财务账册、票据等进行搜查,摸清酒店实际经营情况。”

武博告诉记者,另一方面,从优化营商环境的角度,法院在今年8月也为双方搭建了对话平台。“通过释法明理,执行当天主持双方达成了分五次还清剩余1200万元的和解协议。本月22日,最后一笔款支付到位,该案圆满执结。”

“我们看到,这起案件的被执行人为了履行义务,也积极筹款,并与申请人协商还款,这和那些有经济能力而恶意拖欠、转移财产的被执行人本质上是不同的。”徐汇法院执行局局长曹庆坦言,所以最终法院决定以善意执行来促成被执行人清还债务,“疫情之下,在促使被执行人尽快履行义务,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给予企业一定的生存空间,保障企业背后员工的就业问题,维护和谐稳定的区域营商环境。”

诉源治理与司法建议并行

为劳动争议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疫情时期,企业经营不同程度都会受到一些影响。在徐汇法院执行裁判庭,就有这样一组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数据:2020年法院共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732件,2021年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达到897件。数字背后可以明显地看到,在疫情发生后的今年,涉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出现上升趋势。

为此,徐汇法院一方面跨前一步加强诉源治理,深入走访、约谈辖区内企业,通过“午间门诊”、“法律沙龙”、普法小视频等方式,针对企业需求和痛点,提供法律建议和法律帮助。针对疫情后出现的大量劳动纠纷,法院准确研判,诉调并举,在“援企”同时积极“稳岗”,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徐汇法院积极延伸司法职能,将司法建议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辖区内漕河泾开发区某计算机公司是一家主营业务为数据技术开发及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的企业,受疫情影响,供应链受阻,客户流失,导致一度资金链断裂,涉及停工停产期间工资的发放、因经营困难调整薪酬结构而产生的工资差额等。从去年8月至今,徐汇法院即陆续受理了该公司与员工间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约20起。

徐汇法院执行裁判庭庭长许斌告诉记者,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人发现该公司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做法不尽规范,而劳动者起诉至法院也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为助力劳动者案结事了,从优化营商环境、和谐劳资关系的角度出发,承办人向当事人说明诉讼风险,耐心组织调解,最终超过一半的案件以调解结案。

“案件审结后,我院还向该公司发送了司法建议,指出其工资发放及规章制度制定中的不规范之处,并提出了整改意见,收到了公司的积极反馈。”

每一个案件都是一次营商环境的优化。记者获悉,下一步,徐汇区将结合市级创新试点方案及徐汇实际,出台区级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方案。徐汇法院也将加强专业化审判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商事、知产等审判的“精品案件”战略,为提升上海法治软实力、创造营商环境工作新格局持续贡献司法力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