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察官正在破解“保险黑产”

静安检方为长三角保险业务员直播警示教育培训

静安检方与上海保险同业公会共同研讨打击防范“保险黑产”
□法治报记者 夏天
“王阿姨(化姓)好,我是某某人寿保险公司业务员,您购买的某款保险产品最近喜获升级!现在公司可统一为您这类情况的客户办理全额退保手续,再重新购买保单后,您将获得如下新权益……”被电话那头的“业务员”画了一张大饼的王阿姨,办理了全额退保和重新购买保险手续,然而风险已悄然笼罩在她头顶……
从重大标杆金融案件,到专业而隐蔽的投资领域案件,再到与人民的钱袋子息息相关的保险理财类案件,上海金融检察通过十年来专门化、专业化建设,已形成“捕、诉、研、防”一体办案模式,并通过办好多起全国首案,提供了先行先试的经验和规则积累,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撑起一面“检察金盾”,为上海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检察服务保障。
揭示“保险黑产”
把风险转嫁客户,把佣金留给自己
王阿姨是不少被“保险业务员”说动,选择退保后重新购买新险种的客户之一。而一旦这类客户在等待期内出险,将无法获得理赔。至于电话那头,也根本不是什么保险业务员,他们让客户承担风险,只为瓜分借用保险公司业务员名义发放的奖金。
这就是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徐某甲、朱某某组织200余人实施“保险黑产”犯罪活动中的一个片段。2020年4月至6月,徐某甲与上海某某人寿保险公司业务总监徐某乙合谋,由徐某乙指使业务主任张某某、顾某某等人收集并控制新进保险业务员账号,徐某甲从他人处购买包含保单号、投保日期、保险险种、保单金额、电话号码等内容的保单信息1万余条,根据购得的保单信息,冒充某某人寿保险公司员工联系投保人,以“产品升级”“原保单全额退保”等为名,诱骗投保人将原保单退保后购买新保单,将新保单挂单在新进保险业务员账号下,骗取某某人寿保险公司支付给新进业务员的新人训练津贴、增员奖等额外奖励人民币184.8万余元。
案发后,静安区检察院依法提前介入,经研判后认为,保险黑产犯罪团伙将真实的保单挂单在新进保险业务员名下以骗取补贴,本质上利用了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构成职务侵占罪,遂就案件定性、侦查方向、证据收集等向公安机关提出意见,为案件顺利查办奠定扎实基础。
针对该案人数多、层级多,以及犯罪呈现黑灰利益链、产业链的特点,静安区检察院在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阶段注重全面审查涉案事实、涉案人员和在案证据,梳理团伙人员架构,并区分涉案人员层级和作用,发现A人寿保险公司业务总监徐某乙与徐某甲共谋实施犯罪,徐某乙手下另有多人涉案,及时提出追捕、追诉意见,共追捕追诉到案9人,并对在办案中发现的涉案金额300余万元的职务侵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5件25人监督立案,督促公安机关及时抓捕到案。
2021年6月至7月,静安区检察院以职务侵占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徐某甲、朱某某等七名被告人提起公诉。2021年9月至12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先后以徐某甲、朱某某等七名被告人犯职务侵占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判处有期徒刑5年至拘役4个月不等刑罚,并处相应罚金。
办一案治一片
警示长三角5万余从业者
其实,徐某甲、朱某某一案已是静安检察院办理的多起涉及保险公司职务侵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之一。据该院统计,自2018年以来,部分前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纠集社会闲散人员,组成冒充保险公司业务员非法销售保单的“黑产团伙”,非法获取投保人信息,诱骗投保人退保后重新购买保单,同时勾结保险公司内部人员,将保单挂在保险公司新业务员名下,骗取新业务员补贴,因投保人重新投保还可能造成被保险人在等待期出险无法获得理赔等次生损害。截至目前,静安区院共办理“保险黑产”案件13件62人,涉案金额900余万元。
“保险是经济助推器、资金融通器、社会稳定器,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优化区域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险行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静安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刘伯嵩说。该院就案件中非法买卖保险投保人个人信息问题,对4名相关人员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提起附带公益诉讼,2021年6月15日法院判令相关被告人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永久删除电脑中存储的公民个人信息、按照获得的利益共计赔偿人民币6万余元。
随后,静安检方走访了本市保险行业协会、保险监管部门及寿险公司,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向市保险行业同业公会制发检察建议,就投保人信息管控、业务账号使用管理、从业人员身份审核、投诉退保件处理等8个方面提出建议,均被采纳。该院还联合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相关保险企业,精准对接行业实际需求,以线下培训交流、线上直播授课的形式开展系列普法讲座,为长三角地区的5万余名保险从业人员直播警示教育培训。而针对作为行业龙头的涉案保险公司存在的管理和制度漏洞,该院启动企业合规第三方评估机制,邀请高校学者、合规律师及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第三方组织,考察监督企业切实整改,严格管理,合规经营。
通过办理多起全国首案
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和规则积累
“近年来,随着金融、知识产权犯罪涉及领域越来越广、犯罪手法愈发专业、隐蔽,新类型案件逐渐增多,检察机关在案件定性、证据固定和定罪量刑等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龚培华在发布会上说。十年前(2011年),为更好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金融检察处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省级检察机关中首家金融、知识产权专业办案部门,并构建起覆盖全市三级检察院的金融、知识产权检察专门机构和专业化办案组。十年来,上海金融、知识产权检察部门共办理金融犯罪审查起诉案件1.7万余件2.6万余人,知识产权犯罪审查起诉案件5000余件1万余人,其中办理的多起全国首例案件为类案办理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和规则积累。
2018年,全球反假冒机构向市检察院颁发“全球反假冒国家公共机构最高贡献奖”,这是该奖项首次授予地方司法机关。2019年,市检察院分管检察长入选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全球50位最有影响力知识产权人物。2020年市检察院获得中国外商投资企协会“知识产权保护最佳实践单位”,一名检察官获“反洗钱国际互评估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如今,上海检察机关已形成并坚持“捕、诉、研、防”一体办案模式,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金融检察研究中心”,并设立证券期货、银行保险、金融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4个“研究分中心”。同时,组建证券期货、银行保险、知识产权、反洗钱四大跨院际、跨层级专业化办案团队,并通过健全资深带教、研修交流等培育机制,与金融法院、监管部门互派挂职干部,举办金融检察讲坛、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高级培训班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全市金融、知识产权检察条线先后涌现出2名全国模范检察官、2名上海杰出青年法学家,3名全国检察业务专家、5名全国检察业务能手,12名检察官入选最高检全国经济犯罪检察人才库。
上海市检察院表示,十年来上海金融检察持续探索创新,着力加强专业化建设,不断优化司法供给,为守护金融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贡献检察智慧和检察力量。市检察院将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全方位提升打击、预防、监督、治理一体化效能,推进资本市场司法体系建设,同时为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建设提供检察服务保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