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钱钱
今年的1月10日是第二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作为一支和平时期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官方与媒体皆对此进行了报道,我也观摩学习了同行们的策划,一个直观感受是:真实的永远最打动人心。
中国长安网在b站的一段视频,获得了80余万播放量。视频用时下正火的歌曲“混剪”公检法系统干警们拼搏奋斗的故事,时不时穿插的画外音让人泪目。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流血牺牲”的评论被顶在了前列……视频通过音乐、画面进行渲染,真实的呈现让人们感受到真诚,所谓的“官方话语”早已达成了与年轻人深层次情感的共鸣。
警民直通车上海栏目也推出多个策划,包括音乐MV、专访等,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段“探营揭秘”的科普视频。如果说宏大叙事反映了人民警察整体的形象面貌,真实刻画则是从个体人民警察的角度切入,以小见大。
在这点上来看,视频与文字有共通之处。
回忆过去这一年参与的报道,很多时候我都直观感受到人民警察的不易。例如交警,上海的夏季室外温度多为35℃以上,在上海推行“骑电动自行车戴头盔”规定时,交警们便站在闷热的马路上盯着过往行人车辆,拦停、教育……在推行“大车右转必停”时,又是如此。
那时,我还因摄影器材沉重、素材难抓等各种因素产生负面情绪,现在想想,这却是基层工作者的日常。
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更有共鸣。
在准备策划警察节视频时,我的脑海里闪过很多个画面:
“要捅先捅我!”
“这把刀子跟你这个漂亮的女孩子也不配的。”
“叔叔自己也有女儿的”……
对啊,他们的守护构筑了我们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挖掘真实的、细小的,也是能打动人心的。
在今年警察节期间,上海也亮出成绩单:上海公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连续第9年“双提升”。
其实,他们也只是一群普通人,却因职业使命,成了默默守护这个时代的背影。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