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见余生》
导演:蒋逸哲 顾雪 蒋雨青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首播时间:2021-12-10
片长:约50分钟
剧情简介:
癌症被称为众病之王,无数人为之闻风丧胆。医生们却从古至今对其持续不断地对抗,通过大胆的假设和一连串的失败,渐渐认清疾病的面貌。通过迭代和累加,医学跋涉了千年,让癌症患者生存曲线右移,也让人类逐渐触摸到长期与癌共存的可能。用真实化解恐惧,用理性开解迷茫,用人性安抚绝望。同时呈现医生和患者两方面对于癌症本身的视角和哲思。
《人间世》第二季总导演秦博表示,再次聚焦于医院中的患癌家庭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感情是内敛的,只有在医院这个特定的场所中,我们中国家庭中复杂而浓烈的情感才会穿透出来。”其次,最深的触动是,《人间世》团队从《抗癌之路》到《复见余生》,“真的看到了很多医学技术和理念上的改变和进步”,而正是这些进步,为患者的生存带来了一线希望。
《复见余生》是《人间世》团队倾力打造的作品,团队主创之一蒋逸哲在札记中写道:“直面人性的纪录片更容易接触真实。这次在肿瘤医院蹲守时,我观察到一些患者因为得知身患癌症之后,产生了恐慌甚至自暴自弃的负面情绪。通过蹲守,我越发想要传递一种观念:‘癌症是种慢性病。’”
这也是时隔三年,《人间世》团队为何再次聚焦于患癌家庭,用镜头记录治疗过程中展现的医学进步、生死之间的人性等社会人文议题,关注患者的痛点和难点,推动医患双方在理解和认知上的进步。
2021年的早春,《人间世》团队回到了曾经蹲守过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和医生的深度对谈中,他们敏锐捕捉到了在研究最前沿的医生们,看待癌症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历经长达3个月的实地调研,摄制组接触了100余组家庭,最终将镜头聚焦于两位患者,陪伴他们一同经历多学科专家会诊、化疗、手术等过程,随时处于“备战时刻”,与不断变化的肿瘤过招。
《复见余生》所纪录的两位患者更像是每个人身边最平常不过的一员。其中有一位患者患有罕见的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病势多次反复,2020年做过手术,2021年2月肿瘤又卷土重来。
鉴于目前标准治疗ATC效果不佳,为了控制病情的发展,主治医生建议患者参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多学科团队发起的“应用PD-1单抗联合靶向药治疗晚期甲状腺癌”的临床研究。项目初步发现,该联合方案可有效缓解甲状腺未分化癌,部分晚期患者在治疗后肿瘤缩小,获得手术机会,并实现长期生存。
但这位患者的身体并不能耐受多次化疗药物的冲击。现在停药改传统方案,肿瘤会随着药物治疗形成更强的耐药性,终有一日不可控。当前状况下,选择做手术也面临着肿瘤不能尽除、预后差等诸多问题。尽管如此,女儿还是决定让母亲放手一搏,争取唯一的求生希望……
面临生命抉择的重大议题时,困境中的倚靠与被倚靠,是家属与患者之间的默默陪伴,亦是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有机配合,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双重保障。在这场与癌症的博弈中,医生们深耕于病床前用专业性为患者保驾护航,家属陪伴着患者扛过一台台手术的压力,医保、商保为患者兜底支付压力,行走在迷茫的暗夜里,等着拂晓天明。
医疗水平的进步与“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科技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与向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是密不可分的。
不同于闻癌色变的过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的五年生存率,已经从十年前的30.9%提升到目前的40.5%。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五年生存率达到71.3%。
当然,癌症依然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很多人还在努力。
患者生存曲线的右移,让我们有时间冷静地思考,爱和陪伴在抗癌之路上的重要性。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疾病,《复见余生》希望同大家一起:“用真实化解恐惧,用理性开解迷茫,用人性安抚绝望。” (综合整理自纪实人文频道、中国商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