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书法不佳而仕途不顺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1月14日

□沈  栖

纵览晚清启蒙思想家的谱系,龚自珍的名字特别耀眼,他为我国近代开了一代学术新风。时人赞誉其“文词奇崛渊雅,不可一世”;辛亥革命时期,“南社”发起人柳亚子更是推崇其诗文“三百年来第一流”。

龚家在杭州是名家望族与书香门第,三代中有七人为进士功名。与一般士大夫一样,龚自珍人生中以科举考试作为步入仕途的阶梯。相比贫寒士子,龚自珍有着经济条件优渥、家学资源丰厚等优势,就科举考试而言,他直接进入国子监读书,不必辛辛苦苦考秀才,作为官宦子弟,优先录取也是常例。更为凸显的是,龚自珍天资绝异,18岁即以诗词誉满文坛,22岁“慷慨论天下事”,写出惊世骇俗的《明良论》,成为京都名士,人称“贾谊再世”。按理说,他的科举之路应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然而,事与愿违,龚自珍的仕途颇为坎坷。嘉庆二十三年(1818),27岁的龚自珍得中举人,后经过五次会试都落第,直到38岁第六次会试才成为进士,进士后也没能入翰林院,久沉下僚,一生不得志。究其原因,固然与他放言论政,激烈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启蒙思想有关,另一个不可小觑的原因,便是朝廷选拔官员过于注重书法,而龚自珍书法不佳,不善小楷而试卷潦草。诚如他的侄子龚家尚所说:“定庵大伯文名震时,而书法不佳,所以殿试用知县,请归中书原班。”

清代科举取士,极为讲究书法。倘论书法,龚家传统久远,且不说其父龚丽正,就是其母段淑斋和其妹龚自璋都是工于书法,尤为精通篆书,时人沈善宝《名媛诗话》誉之“子非羲之献子乎?”而龚自珍平生尽情舒展其性灵,张扬其个性,整个身心笼罩在父母诗文才华的光晕中,却对书法鲜有专攻,厌倦枯燥乏味的书法练习,结果多次会试落第,即使考中进士,也因书法不佳而没能进入翰林院。

清代科场风尚是以书法优劣为先决要素,至于问策的高下多被轻忽,乾隆帝有所察觉,但并未有效遏制。到了道光朝,科举考试对书法的苛求更为严厉。时人陈康褀《郎潜纪闻》云:“近数十年,殿廷考试,专尚楷法,不复问策论之优劣……遂至一画之长短,一点之肥瘦,无不寻瑕索诟,评第妍媸。”而书法通用的是“馆阁体”,即强调共性,强调规范,字迹不仅美观工整、圆润光洁,而且讲究法度、中规中矩、行列齐整,弊在迷失个性。这种“馆阁体”书法完全不合龚自珍习性,也为其所厌恶。因此,他中了进士后,殿上三试皆以楷法不中程试,不列优等而败北。《清仁宗实录》载:选任军机章京,要求“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者”。龚自珍身为内阁中书,具备遴选军机章京的条件,结果无缘,受人馋陷的一个理由就是“字画不端”。这是那个时代埋没人才的必然结果。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辞官,翌年辞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