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礼仪”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1月18日

□凡夫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注重社交礼仪是华夏民族的一大特色。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载沉载浮,依然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依然纳入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范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传统的礼仪融合外来的礼仪业已成为一种时尚。君不见,学术界对传统礼仪不断进行挖掘整理,礼仪专著层出不穷;现实生活中,礼仪形式更是举不胜举,诸如社会活动中的礼仪小姐,商业运行中注重礼仪服务,开办专门学校培养礼仪人才,人际交往盛行礼让谦恭,等等。

当然,林大了什么鸟都有。某些国人对礼仪缺乏足够认识,在举止谈吐中常有违反礼仪的现象,都会遇到文明人的乜斜、鄙视、嗤鼻,甚或严厉斥责。不是吗?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任意抽烟;在酒肆饭店大声喧哗、猜拳嬉闹;公交地铁强抢霸占座位,拒绝礼让老弱病残;敞胸露怀,趿拉拖鞋,大大咧咧进入剧场影院;交往中不会微笑、不懂握手、不善敬语;稍有不爽,出口伤人,甚或动武;在有的家庭还出现了“孝顺颠倒”情形……这些行为,有悖传统礼仪,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

孔子说:“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又说:“不学礼,无以立”。这位儒学祖师爷是将礼仪既作为个人“立”的基本素养,也作为社会道德“齐”的根本要义。由此看来,如何强化礼仪教育,引导人们知礼、制礼、行礼,使“礼仪之邦”复兴,乃是赓续中华传统文化、深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近读《释中国》一书,其中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题为《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论文,他认为:礼有三义,一是“节”,节制自己的情欲,崇尚礼仪(“克己复礼”);二是“养”,通过不断修养,培养品格的善上和心理的健康(“养性制礼”);三是“文”,蕴含“序”“理”“义”,使礼融贯真善美为一体。恰如其分的仪表、落落大方的形态、文明礼貌的举止、谦恭和美的言谈,确实能够创造出一种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而产生出良好的社会效应,这已为现实生活中无数事实所佐证。因为礼形于外,德诚于中,礼德相济,德礼相融,传递出的是弥足珍贵的道德价值。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绝非区区小事呵!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