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提案里的“民生温度”

为“天桥”之困发声的臧熹委员说:让残障人士出行变得“可预期”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1月19日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夏天

“希望让残障人士的出行‘可预期’。”  “让人人都切实感受到上海的城市温度”……昨天晚上,在上海市政协举行的2021年度部分优秀提案获奖者见面会上,获奖者之一臧熹委员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见面会伊始,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俞烈介绍了2021年度优秀提案情况,部分获奖委员代表到会与记者互动交流。民生问题一直牵动着政协委员的心,民生提案正是“优秀提案”温度所在。

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到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保障外卖小哥合法权益,再到弥合“数字鸿沟”……记者注意到,今年获奖的65件优秀提案中,不少都与民生息息相关。

优秀提案《关于为全市过街人行天桥逐步加装电梯的建议》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提这个提案,是因为我们单位附近就有一座人行天桥,我注意到由于天桥没有装电梯,很多爬楼梯不便的老人只能选择横穿马路,带来安全隐患……”见面会上,臧熹介绍。臧熹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制定人行天桥无障碍设施改造规划,并试点“一桥一策”加装计划。同时,建议制定人行天桥加装无障碍电梯的上海地方标准等。

2021年,上海已有16座人行天桥加装了50部电梯,今年12月3日前,市中心需要改造的38座人行天桥将全部完成垂直人行电梯。与此同时,上海还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人行天桥加梯有了政策保障。

“尽管上海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仍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臧熹说。五年来,他一直持续关注上海无障碍设施建设,共提交了7份与之相关的提案。

“今年我还将提交两份提案,也都与无障碍设施有关。”臧熹透露。其中一份是《关于完善视障人士过街音响提示装置的建议》,提案建议运用更多智能化手段保障盲障人士出行安全。另一份则是《关于上海轨道交通增设上下车渡板的建议》提案,关注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系统缺乏辅助轮椅、婴儿车上下车硬件设备,地铁车厢与站台之间缝隙安全隐患,建议全网各站配备加装“渡板”。

“希望未来,上海更多的无障碍设施,可以让残障人士出行变得‘可预期’。让人人都切实感受到上海的城市温度。”臧熹说。

见面会上,获奖者游闽键委员围绕保障“外卖小哥”合法权益,张英委员围绕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吴乾渝委员围绕市级医疗机构老年友善建设,杨德妹、丁晓东、童继生、陈玲、粟莹等委员先后与媒体记者互动交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