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通讯员 王燕虹 法治报记者 徐荔
“小时候我觉得警察是抓坏人的,只要有警察在的地方就有安全感。长大之后,我就决心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如今,我终于如愿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我会用实际行动守护一方平安。”许俊航是上海市南汇监狱2021年10月新入职的民警,在监狱前不久开展的“讲述从警故事”交流分享会上,他讲述了自己的入警初衷和决心。
许俊航是2021年上海监狱新警中的一朵小浪花。年轻的“后浪”们带着活力和朝气加入监狱民警队伍,虽然时间不长,但已有澎湃的故事发生……
“这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改造服刑人员,帮助他们悔过自新,回归社会后能够自食其力,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决心秉持初心,行稳致远。”
——新警许俊航:24岁
刚踏上监管改造岗位时,许俊航耳畔常听到监区长曾磊叮嘱:“监狱工作说难也不难,无非是工作的过程中要多用心。”
“监管改造工作绝非一朝一夕能干好的,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自己真正放进去,用心对待。南汇监狱是特色功能性监狱,对于老病残服刑人员的病情排摸一定要细致入微,公正执法也要讲究人性化”,带教老师语重心长地叮咛。
用心,是许俊航听到最多的词,可要在哪些方面用心呢?
在监管改造一线,许俊航逐渐找到了答案。
许俊航开始工作不久,就注意到了服刑人员钱某。钱某年逾六旬,因非法集资罪入狱服刑。在前期情况了解中,许俊航得知,钱某自入狱以来一直认罪不服判,认为自己的罪行不至于那么长的刑期,在日常改造中也总是“口服心不服”。带教老师和许俊航对钱某个别谈话时,钱某也是寥寥几句便缄默不语,拒绝与民警正面沟通。
但面对不配合管教的钱某,带教老师却特别叮嘱许俊航在温度变化时多关注钱某,因为他患有心血管疾病。许俊航将带教老师的话记在心里。
入冬后的一天,正逢许俊航值班,那段时间气温骤降,很容易生病,而钱某就是在那天午夜时分突然报病。一直关注着监组动态的许俊航连忙按照监狱预案行动,跟带教老师一起将钱某送到监狱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经过一个通宵的努力,在医生和民警的全力救治下,钱某最终转危为安,许俊航和带教老师长长舒了一口气。在天际微明之际,钱某缓缓睁开了眼睛,看到守在病床前的许俊航和带教老师,神情不禁动容。
钱某病愈之后,许俊航发现他对民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钱某在个别谈话时愿意沟通了,而且还能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许俊航和带教老师趁热打铁,对钱某教育引导,终于使钱某转变了错误认知,表示认罪服判,还在监区组织的“我心中的忏悔”活动中现身说法,表达内心的悔恨。
原来,用心不只是在工作态度上认真,还要对工作中的点滴细节上心。“要勤于学习,善于总结,不断创新。”许俊航说,“守护一方平安”的理想才刚开始,他会用实际行动实现它。
“我的从警初心是想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之前我是一名地铁司机,现在成为一名监狱民警,不同的职业同样的奉献。”
——新警金瑜:27岁
走上监管改造岗位,金瑜跟着带教老师管理监组以及负责教育条线新闻稿编辑等工作。金瑜的带教老师对他很亲切,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认真负责地将监管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教给他。然而,一次日常管教工作中的细节,却让金瑜看到了带教老师不同的一面,也深刻感受到监管改造工作无小事的含义。
通常情况下,每个月监狱都会选择晴好天气轮流安排监区组织服刑人员放风,参与放风的监区要组织民警清点人数,做好警戒任务。金瑜也跟着带教老师参加过几次监区组织的服刑人员放风工作。
在一个难得的大晴天,暖阳照在绿色的草坪上,监区决定组织服刑人员放风,金瑜和他的带教老师负责清点人数和警戒任务。服刑人员一个个出门报数,金瑜站在门前统计人数,当最后一个服刑人员报数走出门时,意外发生了。最后一名服刑人员报数“118”,可是金瑜的带教老师清楚记得今天的人数应该为119名。怎么会少一个?是有人报错了数,还是真的少了一名服刑人员?
金瑜的带教老师立即要求所有服刑人员重新整队、报数。经过重新清点,确认服刑人员的人数为119名准确无误之后,带教老师极其严肃地对服刑人员进行了讲评,强调了准确报数清点人数的重要性。这是金瑜第一次看到带教老师的另一面——严格、严谨、严肃。
事后,带教老师特意找到金瑜,谆谆告诫地“复盘”这件事:“监管安全可没有小事,只有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才能确保监狱的监管安全。”
除了在带教老师身上学到“严”,金瑜也在身边的前辈身上看到了身为监狱人民警察的责任心。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民警顾玉林很快就要退休了,但他还坚持在一线带组,承担着对服刑人员康复锻炼、生活卫生、心理辅导等许多工作内容……那一刻有关“红烛精神”的描述真实地呈现在金瑜眼前,也让他更明白这一身制服的意义。
“选择从警与父母对我灌输的思想理念是分不开的。我出生的第二天是上海解放纪念日,于是思恩就成了我的名字。母亲的心愿是叫我牢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座城市的捍卫者。” ——新警顾思恩:24岁
进入南汇监狱这个大家庭,无论是监区领导还是前辈都对顾思恩很热情,他在监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遇到问题不要慌,我们大家一起解决”,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顾思恩。
监管改造工作好比“火山口”,在执法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
“我跟带教老师管理的监组里有12名服刑人员,这12名服刑人员罪名不同,出身和人生经历都不尽相同,性格脾气也不一样,如何与他们沟通交流,个性化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是关键。”顾思恩说。
顾思恩到监区工作不久,监组就来了一个体型特别高大的新收服刑人员周某。周某的身材让顾思恩的带教老师犯了难,竟然一时找不到合身的冬服和合适的鞋子给他。周某也因此对民警产生了误解,个别谈话时明显爱答不理。
顾思恩的带教老师知道,万事开头难,服刑人员要适应改造环境本就不易,此时若是不化解周某的心结,那么未来的改造将会更难。通过了解相关情况,顾思恩的带教老师得知周某身患疾病,行走不便,脚部特别需要保暖。于是,带教老师和顾思恩再次去库房翻找后,终于找到一套能让周某穿上的冬服。而为了缓解周某的疾病,顾思恩的带教老师也在生活中对他多为关注。
尽管周某的态度总是不冷不热,但顾思恩的带教老师每次都耐心、细致地与他个别谈话,并把服装、鞋子的相关进度告诉他,让他不要担心。如果说起初的周某面对民警是像一块冰块,那么顾思恩的带教老师就好像暖阳,顾思恩发现,在带教老师带着温度的谈话中,周某这块冰渐渐融化了。
“误会解除了,心里话也说出口了……”顾思恩感慨,“在管理教育工作中,服刑人员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民警要正确对待、分析他们的诉求,这样才能取得不一样的教育改造效果。在带教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得从最基础的一点一滴做起。”
“我出生在西藏,想趁着年轻走远点,能够更好锻炼自己,于是选择了从警。头顶国徽,穿上一身藏青蓝的制服,在高墙电网内执法,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新警扎西罗布,24岁
“做好监管改造工作,不只是教条地按照监狱制度执法,而是要用心、用情去管理服刑人员。”扎西罗布会有如此感触,是因为一次简单的关心。
第一次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与服刑人员谈话时,扎西罗布询问了服刑人员的身体情况,并且叮嘱对方要注意防寒保暖。就是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却让服刑人员感觉到温暖。之后几次谈话,这名服刑人员都会主动向扎西罗布汇报自己的想法。
“原来管理不是板起面孔冷冰冰的,有温度的管理能为后续工作开展降低难度。”扎西罗布深有感触地说。
不过,温度和严肃的执法者形象会不会冲突?带教老师曾说:“民警执法公正,管理服刑人员时心中才有底气,也更容易去做好服刑人员工作。”这其中的尺度在哪里?在经历了一起对服刑人员违纪事件的处理后,扎西罗布找到了答案。
一天清晨,服刑人员刘某和李某发生了争执,造成违纪。扎西罗布的带教老师发现情况后,第一时间把争吵的服刑人员分开,全面详细地了解事情的原委,并向监区领导作了汇报。
扎西罗布从带教老师处得知,违纪事件当事人之一的刘某即将刑满释放了。
反正刘某的余刑只有一个多月了,是不是就算了?答案是否定的。监区领导组织民警召开情况分析研判会议,与会民警都认为刘某虽是临释人员,却是违纪的挑起方,一致决定给予他严肃处理。
对于民警的决定,刘某似是有恃无恐,表现出拒不认错的态度。但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扎西罗布的带教老师看出刘某其实并没有号称的那样“无所谓”,之所以会有如此表现是因为面子上过不去,如若在此时硬碰硬,可能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于是,扎西罗布的带教老师根据服刑人员刘某的性格、心理特点,采取“迂回战术”,先让刘某回去冷静一下。接着,通过几次谈话教育一点点乘胜追击,最终让刘某心服口服认了错,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处分。
亲身经历这次违纪处置,扎西罗布在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了如何公正执法,怎样把握监管改造工作的尺度。“我现在是一名执法者了,不再是以前的学生,要对得起人民的期待。”扎西罗布的眼里有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