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昨举行记者招待会

四个“始终”成上海疫情防控秘诀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1月24日

□本报综合报道

昨天,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后,市政府在世博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上海市市长龚正与记者见面,并回答媒体提问。

经济:有信心有底气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上海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未变,实现5.5%增长有底气

龚正在回答关于今年经济增长预期问题时表示,去年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海不断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打造中心节点、战略链接,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最直观的就是几个重要指标上了新台阶,可以概括为几个“万”——GDP突破4万亿元新台阶,达到4.32万亿元,增长了8.1%,继续保持全国城市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也突破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

龚正说,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是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守牢安全底线的过程中取得的,体现了城市的韧性;也是在高质量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实现的。我们的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了10.3%;PM 2.5平均浓度下降到每立方米27微克;新增就业岗位63.5万个,就业总量创了新高,城市调查失业率明显低于年初预期目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同时,这些成绩还是在加快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中取得的。正如代表们普遍认为,发展喜人,成色很足,难能可贵。这也为我们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打下了基础。

龚正说,今年全市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5%,兼顾了当前和长远,综合考虑了需求、供给和预期面临的压力,尽管困难挑战不少,但上海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条件没有改变,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这个目标,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龚正说,今年工作关键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进一步把握好工作时度效。要全面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十个聚力”。首先,要在“稳”字上发力,把“六稳六保”工作做得更实,把经济基本盘稳得更牢。同时,要在“进”字上务求实效,狠抓国家战略任务的落地,持续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五型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快构筑上海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上海仍然是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前几天出炉的数据显示,上海去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创新高,下一步上海会出台什么新举措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商投资?

龚正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了三个“不会变”,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再次向世界发出了开放的最强音。

外资是促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上海的城市韧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体现,去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额再创新高,达到225.5亿美元,增长了11.5%,呈现逆势上扬态势。

龚正说,还有两个数据十分可喜:一个是去年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增加了60家,总数达到831家;另一个是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去年增加了25家,累计达到506家。这说明,上海仍然是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是跨国公司布局产业链、创新链的首选地之一。

下一步,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不会变”的精神,坚定不移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外企投资上海、植根上海创造更好条件。

●上海将加大力度布局车规级芯片生产,解决“缺芯”问题

在回答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问题时,龚正表示,当前汽车正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所以新能源汽车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上海对此高度重视,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

上海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去年产值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200%;产量达到55万辆,同比增长70%;全市累计使用的新能源汽车超过67万辆,其中去年超过25万辆,占新车销售43%。上海也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20万辆,产值突破3500亿元,建成满足125万辆以上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充电网络。

龚正说,近年来,上海已从供需两端推出一批支持政策,近期还将出台实施意见,比如推动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很多新能源汽车都是智能网联汽车,去年下半年开始,智能网联汽车“缺芯”问题比较严重,因此上海也正加大力度布局车规级芯片的生产,尽快解决汽车“缺芯”问题。下一步,还将继续统筹推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推广应用、数据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新能源汽车大赛道上加快培育发展新优势。

疫情防控:上海有秘诀

●这四个“始终”要不断提升完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作为重要口岸城市,上海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即使出现零星病例也能很快控制,没有进行全员核酸检测。上海疫情防控的秘诀是什么?

龚正回答,去年,上海确实发生了多轮突发疫情,上海的处置工作总体平稳有序、波澜不惊,背后依靠的是一整套防疫制度体系的高效运转,依靠的是无数抗疫战士日夜奋战,依靠全市人民上下共同努力,才构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上海疫情防控的秘诀,可以总结为“四个始终”。

首先,始终强化忧患意识,压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龚正说,国内其他地区发生疫情的时候,上海都要问自己3个问题:下一个会不会是上海?如果在上海发生,怎么控制、如何采取措施?如何做到让疫情尽量不在上海发生?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常态化防控的关键点。

其次,始终注重精准快速。突发疫情处置,上海力争早、准、快,做到两小时到达现场,4小时完成核心调查,24小时做完核酸检测、区域管控、转运隔离等工作,切实做到“四早五最”。疫情防控,我们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处突方面则是早研判、早处置。“五最”,是在最低层级,用最短时间,花相对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努力取得综合效益最佳。阻断传染源,让人民生命健康得到保证,让这座有近2500万人口的城市运行基本正常,让疫情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三,始终坚持科学抗疫。我们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让专业分析研判助力科学决策,注重科学赋能,发挥“两张网”的作用,更精准开展人员信息比对、协查等工作。

最后,始终筑牢两个屏障。一个是疫苗免疫屏障,全市已经有94%常住人口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第二个是个人防护屏障,上海市民都非常自律,希望大家继续坚持防疫“三件套、五还要”。

龚正说,这“四个始终”,上海要继续坚持好,不断因势因时提升、完善。

城市数字化:“两个一”“两个三”推动转型

●努力让数字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在回答记者关于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关问题时,龚正说,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关系上海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形成了一批重大成果,加快形成了构建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前面“两个一”和后面“两个三”,共八个文件构成城市数字化转型体系。

龚正说,第一个“一”是去年发布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这是顶层设计,第二个“一”是出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十四五”规划。第一个“两个三”是三个重要切入点,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三个数字化转型的三年行动方案。第二个“两个三”是三个重要支撑,对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出台若干支持政策,出台《上海市数据条例》,去年底挂牌成立上海市数据交易所,努力打造成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可以说“四梁八柱”已经全面搭建完成。

在推动方面,龚正说,一年来,各领域数字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先后召开3次现场推进会,在线新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营业收入超过1.26万亿元,增长15%以上,经济生活领域41个标杆场景应用落地,一网通办接入服务事项达到3458项,一网统管城运平台汇聚应用达到1150个。

龚正表示,下一步要聚焦创新场景应用和环境优化,走出符合超大城市特性的城市数字化转型之路,下大力气提升三个度:首先是参与度,更加注重市场化力量参与,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平台和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二是便捷度,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服务深度融入生产生活,更接地气、方便群众;三是体验度,进一步做实做细一键通适老化无障碍服务,努力让数字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