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文化的前世今生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1月26日

□刘永加

又到虎年,虎跃龙腾!虎为十二生肖之第三,地支为寅,称为寅虎。在我国虎文化源远流长,流传甚广,千百年来围绕虎演绎出的故事,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威风凛凛虎图腾

虎文化历史悠久,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在古代威严凶猛无比的虎称为“百兽之王”,它常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同时,威风凛凛的虎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兵符上都刻着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在民间信仰中,虎还是力量与正义的化身,能驱避凶邪,消弭灾祸。汉应劭《风俗通义》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后世衍生出有儿童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人睡虎头枕以期强壮自己。

正因为虎的威严才使虎与法治挂上了钩。审问犯人其中使用的一种刑具被称为老虎凳;传说宋代开封府尹包拯使用过虎头铡铡贪官;曾几何时出现的电老虎,也是借虎比喻凭借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刁难用户的电力单位或人员;再到今天反腐败惩治高官的打老虎,无不与老虎的某些属性和形象不谋而合。

有人认为打老虎,这是一个比喻,大贪如猛虎,虎猛食肉饮血口大开,生离死别都不顾;喻之于人,则位高权重,祸害一方者也,虎性也;为民除害安家国,所以名打老虎。还有人认为打老虎,原意来自《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说。

打虎英雄除虎患

虎患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虎暴、虎孽,主要指虎对人、畜的攻击与伤害,在古代属于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虎患灾害由来已久。据《后汉书》载:东汉安帝永初年间,南郡“多虎狼之暴”。《新唐书》也载:唐德宗时,顾少连任登封主簿,“邑有虎孽,民患之,少连命塞陷阱,独移文岳神,虎不为害”。

宋代虎患当属比较严重的时代,仅《水浒传》一书就记载了好多案例;南宋陆游在入蜀记中也记载了他在长江沿岸多次看到虎的踪影。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就开始“遣使诸州捕虎”。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十月,“桂州虎伤人,诏遣使捕之”。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严州乌龙山因“虎豹出没,伤民害旅”,下令捕杀。

到了明代虎患依然影响百姓的生活,著名作家冯梦龙在被任命为福建寿宁县令后,面对的第一要务就是根除虎患,为此冯梦龙大费周折,总算平息了虎患。

据清代《古处集》载:河北威县多虎患,白昼攫人,太阳一落,居民就不敢出门。有个男子,喝醉了酒,内急,竟然要开门出来上厕所;妇人拽着他不让去,他非去不可。无奈妇人拿着杆铁枪跟在他后面保护。当时星月朦胧,芦苇肃索,只见十余步开外,有一只老虎张口厉齿蹲踞,正等着他稳定后扑来。这妇人很害怕,但是也顾不上更多,为了救丈夫,就挺枪直刺过来,老虎猝不及防被刺中了,贯腮及胸,锋刃从左肋而出。老虎负痛狂奔,很快死了。好一个女汉子。

近现代以来,滥捕乱猎老虎的现象屡禁不止,致使老虎存量不断减少,不得不立法予以保护。

斑斓猛虎好观瞻

虎作为凶猛的野生动物,加上其斑斓美观的色彩,矫健猛烈的动作,无不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因此观瞻老虎成为人们的心愿。古代人们就采取各种措施,捕捉老虎,并把其关进笼子,作为观赏动物。因此而演进出不少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而也成为虎文化的一部分。

在夏桀时期就有“放虎于市”的观瞻记载;  《诗经·大雅》也记载,周文王在酆京(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兴建灵台、灵沼,放养虎、豹、狮子等禽兽,这是最早将老虎放到由人工兴建动物园的记载。

秦汉时有上林苑,隋有西苑,也蓄养不少动物,虎往往是主打的观赏动物。汉唐时期,皇宫大内禁苑皆畜养虎豹等异兽珍禽。到北宋时,出现了大型的动物园叫玉津园,是北宋的皇家林苑,里面养了包括老虎在内的许多种类动物,是最早的官办动物园。

明代更是专门设置了蓄养大型动物的“虎城”,显然这里养的主要是老虎。明朝廷规定给予虎城里的虎、豹、狮、象等百兽以俸禄。其中,老虎就享受将军的俸禄。

据明代沈德符在其《万历野获编》记载说,他参加顺天府乡试时,曾和自己的伙伴游览过虎城观虎,且见到有“好事者”拿鸡犬喂老虎。

真正把老虎送到动物园里的是晚清时期,就是今天的北京动物园,当时叫万牲园。

1907年6月,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端方从德国购买了老虎、狮子、羚羊、袋鼠等近百头只,成为北京动物园的第一批动物。当年7月19日,京师万牲园正式对外开放。从此“游人争看万牲园”,观虎自然成了京师人们的日常项目。当时《时事画报》刊登《万牲园》图画新闻,图中就有老虎等野生动物。1955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动物园至今。

1993年,我国第一家野生动物园——深圳野生动物园投入运营。

到目前,全国已经建有北京等30多家大型的野生动物园了,国人也可以乘车看老虎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