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走进人大 模拟审议提建议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1月28日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举行小记者团走进人大活动,听取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法的意见建议记者 王湧 摄影报道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如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网络影视分级对青少年意味着什么?昨天,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就《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  《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开展立法调研,邀请未成年人代表“走进人大”,开展模拟审议,进行互动交流,深入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我希望能针对网络影视施行分级制度。”九年级学生王星霖“抢”到话筒后,迫不及待便将“积攒”到的同学关切说了出来。针对《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她建议在该条例中增加图书、影视节目、音像制品应对具体适合阅读、观看的年龄作出明确标注,以此警示说明。

“如果对成人来说,分级制度是粗糙的话,那么对未成年人来说,分级制度就是空白。”王星霖认为,未成年人的年龄跨度很大,很多图书、影视节目、音像制品可能适合初中生,却并不适合小学生。在前期的调查中,一位五年级同学就表示,在他们班级里有不少女生喜欢看一些不适龄的漫画、小说,还带到学校交流,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而且许多书店里的所谓的校园文学小说,其实并不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

九年级学生赵安淇表示,我国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2018年4月27日起实施的《精神卫生法》中关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督促与落实有明确规定。《精神卫生法》第16条明令安排且开设了相关心理导师,并明确工作内容。“可学校在读学生人数众多,心理老师数量又少,很少能兼顾到每个同学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实乃‘僧多粥少’。”此外,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隐蔽性,并不专业的家长老师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异常。为此,赵安淇建议,在《条例》中明确,学校应当配备法制辅导员、心理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生理、心理健康指导。建立全市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健康监测机制,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前提下及时向有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引导与帮助。

赵安淇希望通过立法落实委托专业机构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监测,施行流程大致与体质健康监测一样,监测频次为每学年一次。

赵安淇特别强调,心理测试不一定有可量化的数据。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应更科学、更专业,可以采用科学的心理游戏等方式。心理监测的结果应该单独告知学生家长,保护学生隐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