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学生因无收入来源无法贷款,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帮忙“换个身份”通过审批。记者调查发现,三令五申遭禁止的“校园贷”在个别在线职业培训机构依旧活跃,机构“老师”除了推销课程外,还担任“贷款专员”,教授各种技巧规避贷款平台身份审查。报名开课后,不少学生发现课程“缩水”,宣称的“包就业” “包兼职”更是天方夜谭,申请退款不成后,只能背负着债务讨要说法。
是“老师”还是“贷款专员”?培训机构诱导学生谎报年龄
“00后”大学生小崔在2021年12月购买了“大鹏教育”的图片编辑在线课程,因无法一次性负担3700元的学费,于是在机构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向某网贷平台借款2960元,分6期还款,每月还款额493.33元。
“根据政策,学生的贷款额度是有限的,但机构还是帮我借到了钱。”小崔说。
小崔称,机构工作人员先是让其通过正常的网贷平台借款筹集首付款640元,无奈因为小崔的学生身份,某平台的正常贷款额度只有200元。小崔只好通过银行卡和支付宝余额凑齐了首付,机构就开始帮忙走所谓的“内部分期贷款流程”,工作人员除了拿出培训合同外,还有一份和某平台间的贷款合同。
“事后想想,这个工作人员既像课程销售员,又像贷款中介。”小崔说。
根据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去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于是,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就指导学生谎报职业。
“让我在职业一栏填‘自由职业’,还叮嘱说如果贷款平台打电话来审核,一定要回答对方自己在工作,能用工资还款。”小崔说。
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小崔签订了贷款合同,并顺利通过了贷款审核。
“我感觉对方更像是个步步紧逼、套路满满的销售,而不是培训班老师。”小崔对记者说。
在某互联网投诉平台上,包含“培训贷”关键词的投诉量超8700条,涉及数家在线职业培训机构,每条投诉涉及的金额在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体验课上“画大饼”正式开课“露原形”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职业培训机构的套路满满:先是体验课“画大饼”,然后工作人员游说推销,最后签约上课,网贷是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不少学员反映,体验课上说得“花好稻好”,但报名后便觉得货不对板,承诺的课程“缩了水”,承诺的就业机会实则是打零工,感觉被“坑”了。
记者以学生身份旁听了一家名叫“谭州教育”的一节原画插画类体验课,授课老师除了教授电脑作画技术还分析起了行业现状,称“我们公司打通了全国渠道,和300多个城市的900家企业签订人才协议”“上个月我们20多个人进了腾讯,税后最低能拿9000元,最高能拿1.4万元”。
另一家职业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软硬兼施地游说记者,表示只要满21岁就可以贷款,因为这个年龄可以包装成刚工作的毕业生。当记者表示自己不满21岁时,对方表示,可以利用身边同学的身份在贷款平台上申请,实在不行回家“跟妈妈哭(着要钱)”。
曾在某职业培训机构报名图片编辑课程的大学生小周说,开班后,老师换了,上了几次就感觉学不到东西,而此前声称的就业机会仅仅是打零工,以30元一单的价格在网上编辑图片,而且还要在群里“抢单”。
一位大学生告诉记者,自己在一家名叫“中职通”的在线职业培训机构上了一节课就感觉被“坑”了,退费无门,贷款又无法终止。培训合同上赫然写道:“在线课程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款规定。”
“花钱的时候,机构盯着你,交了钱后,对你置之不理。”这位大学生说。
警惕“培训贷”陷阱 强化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督导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说,在国家相关部门规范贷款平台向大学生发放贷款的情况下,如果在线职业培训机构诱导、帮助甚至作为中介方从事贷款业务,则违反相关规定,而贷款平台审核不严,同样难辞其咎。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贷款平台的审核形同虚设,电话回访后就不再核实信息真假;有的平台甚至不审核,全盘接纳学生提交的虚假信息,并发放贷款。
银保监会等五部门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针对当前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规范放贷机构及其外包合作机构营销行为,要求放贷机构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不得以大学生为潜在客户定向营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出,依法鼓励支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强化对民办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督导,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投诉多、纠纷多的一大原因在于难以界定培训质量好还是不好,因此还要形成行业规范,建立行业标准。”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说。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说,职业培训的底层逻辑是以找工作、兼职、提升收入为营销方向,但在这个过程中所画的“大饼”往往都很难实现,这就带来预期与实际的不匹配。
“在线职业培训机构的纠纷往往有着跨地域、跨部门的特点,更使得部分不合理的‘培训贷’等监管难度提升。”唐健盛说,想要提升职场竞争力的大学生和职场人都需要留心,尤其对贷款要慎之又慎。(来源:新华社)
相关案例>>>
学费不够,能随便用“培训贷”来凑吗?
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各类培训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培训报班背后有哪些法律风险?报名费不够,机构让办培训贷款靠谱吗?交款后,培训机构承诺的服务没做到能要求退费吗……法官以案说法,提醒您注意教育培训服务中的法律风险。
案情简介
路通公司(化名)向小青(化名)推销其培训服务,承诺接受有偿培训后可以安排月薪不低于5000元的工作,小青在路通公司多次劝说下签订了培训协议。因学费不够,在路通公司的介绍下,小青与路通公司、千千公司(化名)签订了《自付金额支付确认书》,办理了千千公司的分期付款服务,千千公司按月从小青银行卡中扣除培训费用。
协议签订后,路通公司仅提供了一个月的培训后就人去楼空。小青认为,路通公司与千千公司故意虚构培训和推荐就业的事实,以分期付款方式骗取其培训费,且《自付金额支付确认书》中签名非其本人所签。因此,小青以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为由,将路通公司和千千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判决其与路通公司、千千公司签订的《自付金额支付确认书》无效,并要求路通公司和千千公司返还其以分期付款方式支付的培训费24554.34元。
庭审中,千千公司称,其与路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按协议约定为路通公司招收的学员提供教育培训分期贷款服务,办理贷款的相关文件均是小青本人签署,足以证明办理贷款系小青的真实意思表示,小青主张的其与路通公司存在恶意串通损害其权益的主张,无任何事实依据,故不同意小青的全部诉讼请求。
路通公司经法院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应诉,法院缺席审理。
法院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小青与路通公司签订的培训协议中明确约定了培训费数额,小青自愿选择分期付款方式支付学习费用,《自付金额支付确认书》中载明了培训费分期期数和金额,并载明了个人详细身份信息。按照交易惯例,从银行借记卡定期扣划款项需持卡人本人对扣划时间、扣划金额、扣划人等信息予以确认。因此,无论《自付金额支付确认书》中“小青”的签名是否是其本人书写,均不能否定小青真实的借贷行为。同时,小青提交的材料无法证明路通公司与千千公司存在恶意串通行为,故法院最终判决驳回小青的全部诉请。
法官说法
培训贷一般指培训机构与贷款机构进行合作,培训机构向培训者推荐借贷服务,培训者向借贷机构借款支付培训费后,再以分期付款方式进行还款。实践中,很多培训机构为招揽学员,极力推荐求职者申请培训贷款,待培训者支付培训费用后,往往因培训不到位引发纠纷。
上面的案例中,小青虽被判决驳回诉讼请求,但因路通公司未按照协议约定履行培训、安排工作的合同义务,其行为已经构成违约,对此小青可按照协议约定另行提起诉讼,追究路通公司的违约责任。在此提醒广大青年尤其是毕业生,勿轻信培训公司宣传的无风险、无抵押贷款,以免培训服务不到位,自己还要背负贷款,甚至影响个人征信。(来源:北京海淀法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