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然而,去年以来,恶意“逃废债”行为愈演愈烈,一些反债务团体披着维权外衣,以营利为目的,不择手段帮助借款人恶意拖欠债务,给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威胁。
“逃废债”中介日益猖獗
记者以“逃废债”“反催收”作为关键词在网络平台进行搜索,找到了形形色色的所谓“法律咨询服务机构”。一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宣称,可以为借款人提供“避免催收、停息挂账、减免违约金”等“逃废债”代理服务,运气好的话,还能只结本金。
这家机构的工作人员说:“直接给您做‘免息分期’,之后每个月您按月还就行,网贷之类的可以延期,到时候有钱再结清就行,避免暴力催收、上门、起诉、给家人打电话,这些全部都能给您规避。”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机构中,有的竟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堂而皇之地做起了培训,为粉丝提供定期集中学习,传授反催收技巧。
某机构主播在直播时介绍:“资料里面有卡片的协商流程步骤、某网贷平台的协商流程步骤,包括一些年利率的规定,还有催收自律公约,教你怎么去投诉。需要资料的朋友们,加上主播。”
披着维权外衣收取费用
一般情况下,用户关注主播账号或添加主播微信,并支付一定金额就能得到资料。添加好友后,主播会给用户推荐各种“逃废债”代理服务,收取更高的服务费。曾在“反催收”机构工作的郑倩(化名)告诉记者,这些机构收取的费用一般是总欠款的5%—6%,如果需要“征信洗白”,则还要额外支付每条2000元的费用。
郑倩说:“我们这边有一些话术,我们会把话术打包给他,收他1000块钱左右,或者我帮你沟通,就要收2000块钱。也要看你欠款多少,一般按分成收费,大概收5%、6%,假如你欠1万块钱,我就收你500块钱。”
“逃废债”“反催收”灰产化
相关监控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涉及“停息挂账”“债务重组”“修复征信”等词汇的群聊名就有88000多个,每个群人数少则百人,多则超过千人。这意味着加入“反催收”队伍的人员已超千万。郑倩说,她曾经工作的“反催收”机构聚集了“老赖”、贷款中介,甚至是催收行业的前从业人员。这些人深谙银行政策要领,利用自己所谓的“专业知识”帮助借款人恶意拖欠或逃避债务。
郑倩说:“听说有人之前是做催收的,现在来做反催收,可能他们比较熟悉催收的逻辑,也比较好沟通跟催收的关系。”
银行不良率、投诉率上升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以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大多数城商行不良率普遍有所上升,有些银行不良率一度超过6%,一年内增加两倍之多。在一家商业银行信贷部工作的沈红洁(化名)告诉记者,“反催收”机构和“逃废债”中介的兴风作浪,进一步加剧了银行坏账的风险,他们如今已经不堪其扰。
沈红洁说:“我们2021年总共接到2000多单监管投诉,12月甚至超过2019年全年的投诉量,一些客户不断通过监管投诉施压,其中一个客户在半年内通过监管等不同地方投诉上百次,平均将近一天一次。”
严重影响经济和金融稳定
那么,该怎么看待这些所谓“反催收”机构和“逃废债”中介的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说:“它目前作为一个行业或者组织,处于比较灰色的地带。它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中介在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越界了,它可能从一般的、合法的专业咨询服务,变成了一种有组织性的专门去钻政策漏洞的行为,甚至有时候可能还会出现一些伪造、欺骗、欺诈,甚至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敲诈威胁等行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为此呼吁,披着维权外衣的“逃废债”中介日益猖獗,已经严重影响到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必须高度警惕。“恶意‘逃废债’行为如果蔓延开来,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非常不利,最终会损害诚信的人的根本利益,对整个金融的发展、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冲击。”董希淼说。
真能“帮人上岸”吗?
记者经过多方努力,设法加上了几名“逃废债”中介从业者的微信。在他们的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带你上岸”“停息分期”“保住征信”等宣传字眼,并配以聊天截图或通话音视频为证。
看似真实的案例,不免让人心生疑惑:他们真的能帮助借款人“成功上岸”吗?郑倩告诉记者,她曾工作过的机构其实并不能真正帮助借款人解决债务问题,更做不到“征信洗白”。
郑倩说:“没有遇到过成功‘逃废债’的,其实延期就算是成功了,真的减免利息的特别少。修改征信就是骗局,我就是知道修改征信是骗局,所以才觉得这事就是骗子。”
必须邮寄实名“手机卡”
在“逃废债”中介“代理维权”的套路中,索要“手机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一名“逃废债”中介从业者说,如果要委托他们处理债务问题,就必须先邮寄一张借款人的实名手机卡。
“您要全权委托给我们的话,那就是我们律师直接去帮您协商,然后您到时候寄一张名下的手机电话卡,您需要接什么电话可以给您开个呼叫转移,我们这边接催收电话,实在不行寄张新卡也行,更改新卡需要2-3个工作日。”这名“逃废债”中介从业者说。
创业者欧阳凌是一名借款人,他曾尝试寻求这些“反催收”中介的帮助,但当得知自己的手机卡要交给这些陌生人,并装进他们的手机时,他果断拒绝了所谓的“帮助”。
欧阳凌说:“他们要让我把自己实名制的手机号码(卡)寄给他们,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我只能接电话,短信什么我是看不到的,他们会弄个什么呼叫转移。当时我也问过他们,能不能用他们的手机号码跟银行或者平台去联系,他们说不可以。”
欠款人陷入新的漩涡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借款人在联系“逃废债”中介并寄去手机卡之后,反而更频繁地接到贷款电话。而当借款人维权失败时,“逃废债”中介又会通过各种手段诱逼借款人再向中介借款,使其陷入新的“套路贷”漩涡。欧阳凌说,他身边就发生过因为轻信“逃废债”中介导致的悲剧。“他把手机实名卡寄过去之后,所谓的公司拿他的手机号码,又不知道贷了多少,最后这个小伙子不堪重负,走上一条不太好的道路。”欧阳凌说。
发生此类悲剧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借款人误以为,面临负债压力时,通过某些手段“钻空子”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也让披着维权外衣的“逃废债”中介有了可乘之机。借款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铤而走险的做法不但往往达不到目的,而且“逃废债”中介在把手伸进他们口袋的同时,也把他们拉进了“深渊”。“逃废债”不成,反而可能变为受害人。
走偏门不如老实还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说:“你要向他提供大量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如果被进一步泄露或者利用,个人的信息安全会受到比较大的损害。更严重的是,债务人如果默认、纵容,甚至直接参与这些中介来伪造材料,比如说伪造国家机关文书,这些债务人可能就会涉嫌犯法,这个性质就更严重。”
由此看来,对于借款人来说,与其挖空心思走偏门试图“逃废债”,不如老老实实想办法还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债务不会凭空消失,有借有还才能再借不难。(来源:央广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