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从纸上文字升腾而成的纪录片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4月08日

中国从哪里来?如何走到今天?祖先在缔造国家的同时,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的精神气质?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从盛唐讲至辛亥革命,挖掘对今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并通过电影化的写意手法,让观众在鉴往知来中,更好地理解“今日中国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中国》  (第二季)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首播:2022-02-28

季数:2

集数:12

单集片长:50分钟

内容简介:

《中国》  (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实现更多包容与创新。用较多笔墨,探讨了立足世界视野的文化语境,开启了与世界并行的中国序章。如郑和下西洋,中国人完成了一次对世界的勇敢探索;意大利人利玛窦,通过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实现中西文化鸿沟跨越;徐光启勤奋著述,翻译《几何原理》,试图将西方自然科学体系引进中国,让中国和世界紧密相连;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是东西方两个国家的一次特别的碰撞。

《中国》第二季播出以来,莫言、李敬泽、易中天、陆天明等近40位文化名家、跨学界专家学者纷纷推荐。作家莫言评价该片“构建了影像通史的文本结构,让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中国的过去,并且思考未来。”作家、编剧陆天明则惊叹于《中国》的宏大厚重与深邃辉煌,“我不敢想象用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来呈现一个千年跨越的中国。但是,它出现了。它就是《中国》。”

还有一众世界冠军、表演艺术家、专业音乐人……各行各业的“天花板”,感叹于《中国》的魅力,为之点赞。而透过小故事窥见大历史,“零门槛”“超沉浸”地讲述中国故事也让许多家长和中小学生爱上《中国》。  《中国》第二季通过优质的文化内容输出实现了全网交互的正向传播效果,引得“自来水”不断。

2020年,纪录片《中国》第一季带着“何以华夏,何以中国”的文化叩问横空出世,用独特的美学风格惊艳了观众。  《中国》第二季延续第一季的创作思路,用新颖的视角为观众开启更广阔深邃的中国历史时空。

《中国》第二季制作人李东珅表示,对本国历史能“略有所知”的朴素目的,以及对过往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中国》的“初心”。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打破美学桎梏,突破思想边界,成为两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从文化内涵的互为印证、影像处理上的不断突破,到戏影化表达的持续创新,  《中国》用了22集的篇幅向观众呈现了一个鲜活的“中国”。正如李东珅所言,中国就像一个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树立了三观,在秦汉时期逐渐完善了体魄,形成了今天大一统的军衔制的国家管理体系,魏晋南北朝那么纷乱的时候,他开始成长,再后来他融合了外人的思想,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当他觉得在巅峰的时候,也是一个下衰周期的开始,历史有周期,历史周期是客观的。

《中国》第二季是“一部从纸上文字升腾而成的纪录片,一场声画交融的视觉视听盛宴”,千年诗意流淌而成的文字,融汇成对称饱满的构图,含蓄留白的意境,处处力求彰显纯正的中国古典美学。

解说是《中国》第二季的点睛之笔,不徐不疾的讲述方式恬淡沉静,“灵魂旁白”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和启发式的思考,以历史旁观者的视角用声音牵引更多当代人走进中国历史。

美学表达上的突破与创新,体现了《中国》创作团队对当下年轻受众最大程度的争取。在强烈的艺术感召下,年轻观众纷纷化身戏外的“讲述人”,利用微博、短视频、视频号多平台掀起全民创作热潮,描画出各自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这也正与《中国》的创作初衷不谋而合——以打开“中国”的一种方式为“引”,激发大众对于历史的兴趣、对于中国的热爱;以作品为媒介,实现一场探索中华文明源流的全民交互体验。

《中国》第二季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艺术化呈现了中国人的文明源流与精神底色。在两季22集的叙事空间里,  《中国》进行了一次纪录片影像化、戏剧化表达的全新尝试,用鲜活翔实的历史资料构建起宏大的历史命题,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为严谨的纪录片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呈现在影像中的历史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引导观众以历史的宽阔视角思考当下,感悟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中国精神”。(整理自:北青网、北京晚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