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通讯员 陈嘉音
马上就要选高考科目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接受治疗的小轩同学犯起了愁,如何在隔离期间能够深入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呢?除了他的这个难题之外,方舱医院内还有一些中小学生在坚持上网课,每天的“家庭作业”也需要有人辅导、订正。仁济医院医疗队的队员们发现这些问题后,向上海团市委、市学联发出了请求协助的信息。
收到信息后,上海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学联决定面向特定群体开展“云陪伴”课业辅导和爱心云托管陪伴服务(以下简称“爱心云托班”),一方面为方舱医院内中小学生开展“云陪伴”课业辅导,一方面为上海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子女开展线上托管。
“云托班”开进方舱医院
3月29日,上海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高校班(上海市大学生骨干培养班)的同学们接到了这个特殊的任务——辅导小轩同学所有科目的学习,更好地帮助他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高考选择。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的三位同学主动请缨,依托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小轩带来了不同的讲解。他们中有征文比赛获奖的文科生,也有化学竞赛一等奖的理科生,还有发表多篇论文的“学术之星”,他们通过每天的在线辅导给出学习各科目的经验方法、对选科的分析以及在备考阶段如何平衡各科学习时间。在几次的辅导和交流之后,小轩也慢慢明确了自己的学科兴趣,并开始主动向学长学姐询问起大学的生活和趣事,对未来的考试充满信心。学业上的忧虑少了许多,小轩也积极配合治疗,期待着早日回家。
记者了解到,参与方舱医院“云陪伴”的大学生志愿者们,都是上海团市委动员各高校团委遴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具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比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张同学此前已经坚持为残疾人子女做了两年多的义务家教;复旦大学的李同学在2020年疫情期间,也曾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做过公益云端辅导;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施同学曾经参加研究生支教团,于湖北恩施支教一年……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做好自身线上学习的同时,认真准备课外英语阅读材料,对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进行一定拓展,甚至结合专业软件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努力通过“云陪伴”的方式参与到这场“战疫”之中。
截至4月4日,“爱心云托班”——上海方舱医院内中小学生线上陪伴服务目前已联系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医院、龙华医院、岳阳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等9支医疗队,覆盖世博展览馆、闵行体育馆、漕宝路、新国际博览中心等7家方舱医院,已对四十余名患病中小学生开展课业辅导服务。
据部分定点医院反馈,近几日各方舱医院正在进行调整,调整后中小学生将相对集中治疗,预计会有较多服务需求。“爱心云托班”服务后续将在全市各方舱医院陆续推开,帮助更多中小学生家庭。
特殊陪伴帮抗疫一线人员解后顾之忧
大学生志愿者们还通过“云陪伴”的方式走进一个个抗“疫”家庭,成为教育的辅助者、孩子成长的参与者。
今年7岁的阳阳刚上一年级,爸爸是仁济医院的医生,正在支援世博展览中心方舱医院。“今天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科学实验。”上完一堂“爱心云托班”课程的阳阳说,老师教他用纸剪一朵花,放在水里,随着花朵逐渐湿润,花瓣也会慢慢舒展开,“特别好玩”。
在上海,阳阳还有很多没见过面的“云上同学”。截至4月4日12时,全市共有1165名“战疫”一线人员子女报名入托。
阳阳的妈妈杨帆从事儿童发育行为研究,她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在一线防控人员队伍中,有很多人的孩子都处在刚入学的阶段,正是需要陪伴和磨合的时期。而疫情打乱了学校的节奏,也让家长们分身乏术。“大学生志愿者的‘云托班’很及时,也很暖心。周末还有特殊课程,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孩子特别喜欢。”杨帆说道。
如何补位家庭陪伴的暂缺?志愿者们给出的答案是“用真心换真心”。
“能够通过这个活动认识吴老师真是太幸运了。”一位家长在微信上对华师大化学系志愿者吴菲感谢连连。每节课后,她都会收到非常详细的课后总结,其中包含的是大学生志愿者满满的诚意和热忱。
“我今天听了一会儿课,感觉您讲得挺好的,难怪孩子每天都盼着。”最让家长感动的是,大学生志愿者不仅给孩子带来了陪伴,也带来了学习的主动性。从抵触到变得主动思考,期待解答,志愿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影响力更加难能可贵。
大学生在“云陪伴”中成长
“在我开启‘爱心云陪伴’的第一天,两位八九岁的小朋友带着稚气喊我姐姐,问我上几年级。”东华大学志愿者左乃心笑着说,“等你们小学毕业,上完初中三年,再经历高中三年就到了我这个年龄啦!”说完这句话,她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比他们大了整整十岁。
当晚,左乃心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我们也是从他们这个年纪一点一点的长大成人,去认识这个世界,喜欢这个世界,最后融入这个世界的。而现在的我们成为了他们的哥哥姐姐,这样循环往复的新生更替让我觉得心潮澎湃,感叹着“社会教会我—我服务社会”的双向奔赴,欣喜于这个时代有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铸起青年的理想。
东华大学19级的王晟旭和21级的陈成已经完成了4次辅导课程。为了与孩子拉近距离,上第一节课,王晟旭特意为孩子播放了一段抗疫一线工作者的视频。
“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正在做什么吗?”王晟旭希望用这种方式,直观地告诉孩子们为什么爸爸妈妈没有陪在他们的身边。
“云托班”志愿者们还根据孩子的性格、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特点,通过关爱陪伴、聊天谈心等形式,探索更多针对性、个体化、更温暖的教学服务形式,在学习之外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华东理工大学21级的刘露燕本周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她的小朋友云端相会,最喜欢小朋友在那头叫的那声“姐姐”。辅导对象小玥的父母都在上海参与抗疫工作,小玥和姥姥在江苏。于是,刘露燕在微信上充当大姐姐的角色。“她向我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有趣的事和不理解的事,我在开导她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从“鹅旦梦”到“云托班”
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莹烛末光增辉日月。自3月28日“爱心云托班”志愿者招募启动以来,已有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8家高校的2385名志愿者踊跃报名提供托管服务。
对于不少上海高校来说,“爱心云托班”是高校团委志愿活动的延续。据了解,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鹅旦梦”计划线上辅导志愿队为湖北地区医护人员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贡献复旦学子的青春力量。
如今33位“鹅旦梦”志愿者再次加入“云陪伴”辅导的行列,成为云托班志愿服务队伍的主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大三学生李炳萱正是其中之一。她辅导的是一对一年级的兄妹,主要通过读课本、练对话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英语口语。
“这是我们能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的为数不多的途径,感觉很值得。”李炳萱告诉记者。
“爱心云托班”华东师范大学云陪伴志愿者团队的前身为“云辅导”团队。该团队组建于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之时,在团市委和校团委指导下,先后组织600余名师范生对接服务上海市14个区的医务、警务、社区等抗疫一线人员子女,云南寻甸、武定和江西靖安乡村家庭孩子超过12000小时。
“爱心云托班”新颖的课程形式“圈粉”了不少人。云托管采用“云陪伴+兴趣课程+自护辅导”模式。其中,“云陪伴”主要提供红色教育、身心健康、成长导航、益智游戏等,高年级学生可在不违反“双减”相关规定的情况下提供课业辅导;兴趣课程教授主要提供财商教育、美育教育,包括并不限于音乐、舞蹈、书画等内容;健康自护辅导主要提供体育、劳动教育辅导,包括文体锻炼、视力保护、心理健康等内容。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市团校等12所学校结合专业特色,倾力打造近500节兴趣类、健康自护类课程。其中,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分别牵头提供兴趣类课程和健康自护类课程。
“虽然形式各异,但是大家希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向医护人员表达自己的感谢。”王晟旭说道。
此外,团市委同步与仁济医院合作,“爱心云托班”——上海方舱医院内中小学生线上陪伴服务在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上线试运行。据悉,该服务后续将在全市各方舱医院陆续推开,帮助更多中小学生家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