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虹口青年为保供方舱物资默默奋战

谢春雷和同事们坚守在方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团委书记庄旭

临港集团三餐和运输组青年志愿者曹刚
□见习记者 陈友敏 法治报通讯员 周胜洁
在这场守“沪”战“疫”中,方舱医院是“主战场”之一,这里有患者的忐忑焦虑,有白衣执甲逆行,有“忠诚卫士”守卫,更有一环接一环的保供力量。
各行各业的团员青年主动请命,奋战在“疫”线,守望相助,让方舱温暖而有光。
孕妈妈生日,
他让她听到胎儿心跳
怀孕16周的张女士入住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后,心头的焦虑挥之不去,“新冠会影响胎儿吗?孕检能正常进行吗?”而她遇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团委书记庄旭,这名妇产科主治医师随时在线,让张女士悬着的心放下了。之后的几天,她积极配合新冠治疗。在张女士生日的前一天,庄旭特意请来方舱内的B超医生,让孕妈妈听到了腹中胎儿的心跳声,这是方舱中的温暖一刻。“胎儿有力的心跳声是支撑我的力量。感谢医护,是他们鼓励我要积极战胜新冠,更要顺利生下宝宝,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3月,当仁济医院组建队伍进驻方舱时,庄旭第一批报名:“我是医院的团委书记,又是一名医生,我报名!”2020年,庄旭没能驰援武汉,他觉得遗憾。面对这一次家门口的战疫,庄旭觉得自己“有责任,也必须上”。4月17日是庄旭女儿的两岁生日。“对不起,宝宝!爸爸和妈妈因为工作,只能缺席了!”深夜回到隔离酒店,庄旭在朋友圈写下:“妍大宝,爸爸只希望你能记得感恩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
就在庄旭带领一支团员青年团队坚守方舱医院的同时,另一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组成的医疗队则在黄浦区城市足迹馆方舱“战斗”。他们中,80后、90后青年人超过九成。曙光医院团委成立曙光医院医疗队临时团支部、青年突击队,临时团总支书记杨梦琪和支委委员陈博武为每一位新入院的患者发放“荆银固表方”;青年医生温宗麟带领患者每日练习“抗疫强身功”;当患者服药后仍然存在咳嗽等症状时,团员青年王雪莹医生通过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为患者提供敷贴治疗。团员青年们团结协作,综合运用多种疗法,为患者的尽快康复“保驾护航”。
方舱里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援沪医疗队。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的包裹之下,隐约能看到于娟略显稚嫩的面庞。这名来自江苏援沪医疗队的00后来上海前很紧张,“主要怕自己做不好。”
在于娟所在的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最常听到患者问:“什么时候能出院?”于娟曾遇到一位患者,他是刚开舱时第一批收治的患者,看着同时期的患者陆续回家,自己却还没有转阴出舱,这位患者的焦急写在脸上。而在于娟和同事的解释下,这位患者理解了因个体差异不同导致的转阴快慢差异实属正常,慢慢缓解了焦虑的情绪。
说起结束支援后想做什么,于娟说,“想回南京大吃一顿,庆祝自己获得新的人生经历。”
忠诚卫士
守护“生命之舱”
方舱里不仅有医护人员,还有一群背贴贴着“警察”的“大白”,他们来回穿梭在方舱医院各个角落,与医护人员一起做好秩序管理、勤务保障、病患帮扶各项工作。
这一晚,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民警王宇飞是“守夜人”,在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里,刚上岗的他在方舱内来回巡视,尽快熟悉环境,熟透地形,也观察每一位病患的基本情况。“请值班民警注意,有一批病患即将入院,请在点位有序疏导。”“收到!”电台突然响起,王宇飞快速响应,投入夜间入院患者的安置工作。除了要配合医护人员逐一仔细核对人员信息,讲解相关注意事项,他还要负责维护现场秩序,避免拥挤混乱。经过3个小时的工作,片区内所有入院患者都被引导到自己的床位上。从黑夜到白天,王宇飞相信耀眼的不只有朝阳,还有战胜疫情的曙光。
同样有如此信念的还有边防港航公安青年突击队,这支22人的队伍坚守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负责舱内巡逻、110接警和医患之间协调工作。青年民警诸佳君是这支青年突击队的一员,他说,队员们在巡逻时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患者需要的基础疾病药品,他们会接力送到舱内给患者;有病人丢失物品,他们去调阅监控,帮忙寻找;有的病人入院时没带身份证,他们帮助医护人员核实查询身份信息,便于入院手续办理……4月23日,队员们还收到了一位89岁病人家属的感谢信。
“面对疫情,我和我的战友没有退缩。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是团市委青年参与城市治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市公安局团委书记谢春雷的心声。自4月8日主动请缨进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后,谢春雷担任方舱医院安保警队临时党总支书记,每日的工作时长在18小时左右,他和战友们坚守岗位,全力保障方舱安全有序运转。
“我来,我可以!”他们主动请缨
多送一批物资进方舱,里面的人多一份安心。为保供方舱物资“不打烊”,有这样一群青年在方舱的背后默默奋战。
“库管工作,我来!”国资公司团支部书记李嬿主动请缨出战,担任库管员,连续坚守在防疫保障仓库中,紧盯每一件抗疫物资的进出,小到一片消毒片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
“采配工作,我可以!”虹创集团团支部书记姜涵澄承担起繁琐的采配工作。当线上调拨群战线吃紧时,她精准报出库存数量,协助及时调整订单,提醒采购备货;当分拣出库区紧张时,她一个人承担起配货、计数、封箱、出货。
虹口区有14家方舱和集中隔离点,虹创集团、国资公司团员青年组建起防疫物资保障青年突击队,他们并肩作战、分工协作。
“这儿急需500箱水!”“求支援加热设备,急!”在接到方舱和集中隔离点多条紧急求助信息后,王银彪、王俭青、赵颖华与队员们火速出征,第一时间把保供物资配送到位。王银彪是防疫物资保障青年突击队物资配送组的顶梁柱之一,最忙碌的时候一天要出五六次卡车,搬运万余件物资。4月16日是他儿子的生日,虽然不能陪在儿子身边,但他觉得自己在“疫”线奋战给儿子做表率,这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截至目前,这支青年突击队已累计采购食品饮水、母婴尿布、医疗防护、消毒用品等保障物资约300万件,向方舱配送约600吨的物资。
清晨5点半、中午11点、傍晚17点,是上海临港方舱医院发放三餐时间,为加快配发速度,临港集团三餐和运输组青年志愿者曹刚和其他人一起穿上防护服,与盒饭配送人员共同发放15000份盒饭。在这家方舱,他们面对两大挑战:运力和患者动态变化。合理切分,寻找基数,提高运力,这是运营志愿者总结出的经验。“通过配送量合理切分,分为数个小组,随后由各个小组执行。我们和负责床位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拿到基础数据后,再对相关盒饭配送人员进行配送要求。此外,我们通过增加运输盒饭的车辆,增加运力。经过三四天的磨合,基本能做到在1.5小时内完成约15000份盒饭的配送。”
“方舱F4”
是患者也是志愿者
4月2日刚被转运进普陀区连亮路方舱时,普陀团区委段心雨的内心是忐忑的,而这种心情被隔壁床好心姐姐递来的水果抚平了。
除了咳嗽,段心雨的身体几乎无恙,看到忙前忙后的“大白”十分辛苦,她申请成为方舱志愿者,想为医护们“减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于是段心雨戴上口罩,穿好隔离衣开始了她的志愿者工作。帮忙与患者沟通,协助“大白”在采集核酸前分发试管、登记核酸码、帮助符合条件的病人办理出院手续等。
“小姑娘你真好,帮我们做了很多事情。”这段时间,段心雨第一次如此密集地被大家称作“好人”,让这名95后感慨:“当你为别人付出爱心的时候,你也同样能得到大家的爱心。”
方舱里还有其他患者志愿者,比如曾有个志愿者“天团”,由四位来自同一个小区的团员青年组成,被笑称为“方舱F4”。来方舱前,他们互不相识,但通过志愿者变成了好朋友。这四名95后每天协助“大白”为患者做核酸,帮助不会操作手机的老人登记核酸码,带领大家练习八段锦。
“方舱F4”之一的小林,志愿期间一直照顾一位聋哑老婆婆。看到婆婆的咳嗽一直不见好,她把自己的橙子和泡腾片分给婆婆,每天还不忘“叮嘱”婆婆多喝水,她们俩就像一对可爱的祖孙。康复出院那天,小林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婆婆,还特意嘱托尚未出院的小赵继续帮忙照顾。
另一位志愿者郑一标被大家亲切称为“小郑师傅”,他每天走访各个楼层,解决方舱内用水用电等各类问题。从事暖通工作的他,从进入方舱的第二天起,就主动承担起方舱内的各类维修任务。他还召集了懂电工的李师傅,懂网络的严先生等人组成了一支方舱“临时维修队”。
这次经历让段心雨深有感触,城市的温度是靠每一个人努力创造的,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那道温暖的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