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食品”走红网络

律师:质量问题“退一赔十”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5月30日

资料图片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近年来,  “自制食品”作为新兴的电商销售模式,也成为许多老作坊、特色农家人、饮食创业者愿意尝试的营销风格。但与此同时,自制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备受质疑。

生产标注难以达标

注册营养师刘璐指出,自制食品更多的是在家庭作坊中生产,随意性较大,工作人员少有佩戴卫生手套、口罩、帽子等规范自律行为。并且,虽然有些自制食品在家庭环境下制作安全稳定,但转变为一定规模化生产销售时,细菌和微生物超标的风险可能大大增加,尤其是腌制、发酵类食品,微生物总量及有害微生物数量难以判断。“为保证食品微生物不超标,食品加工厂需接受定期抽检、送检,而自制食品缺少这一环节,其食品安全的不确定性依然很高。”刘璐说。

根据国家规定,预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的签标,都应包括食品名称、生产日期,还有保质期、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等内容。但很多网友表示,在购买自制食品时,多数食品包装没有统一标准和标识,缺失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信息。刘璐指出,一些自制商家为保证食品形态持久精美,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或多或少会使用添加剂,但由于缺乏监管和处罚机制,商家会选择刻意隐瞒添加剂成分,不会在配料表中注明,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且也助长了商家利用监管漏洞,违规使用添加剂的不良之风。

包装存在技术盲区

此外记者发现,许多消费者在购买自制食品时遇到过包装不合格问题。

“食品包装材质的优劣,对食品安全影响很大,如果商家使用的包装材质不达标,其防潮、防霉、抗高温、保鲜等功用将大打折扣,易导致食物污染、变质问题。”针对目前自制食品多被定义为“散装食品”的情况,林家铺子董事长林楠指出,虽然自制食品没有预包装的管理严格,但网购食品在运输途中更容易出现污染问题,更应谨慎对待这一问题。

对于食品包材问题,自制食品商家的最大难题是存在技术盲区。林楠解释,很多商家认为只要使用市场上符合标准的材质即可,没有针对自家销售的食品特性划定安全包材范围。  “比如有些瓶盖的材质可以广泛应用,安全性也较高,但遇到食物中的油类成分,则会释放有毒物质,这需要商家自身具备较高的包材专业知识,否则往往会忽视这些细节。”

林楠认为,自制食品是一种新的趋势和饮食潮流,不能否认其独特的优势和经济价值。自制与正规厂商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统一标准”,相关部门应从政策帮扶角度出发,将自制食品的原料采购、生产制作、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纳入监管,从严格标准、执法监督上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提升自制食品的可信度、信誉度。

碰到问题如何维权

2015年10月,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明确指出,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其许可证;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第三方平台承担连带责任。之后,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先后细化了入网经营者、平台的义务要求以及监督管理制度,自制食品与现场制售的同类食品具有了同质的法律规范。

安徽大森律师事务所吴佩佩律师介绍,如自制食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生产者、经营者承担首负责任,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对于电子商务平台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生产者、经营者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生产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消费者在购买自制食品时,因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或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徐阳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