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码”困住一个老人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6月06日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这两天,一段名为《不会扫场所码的“离线”老人》的视频在网络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视频拍摄于上海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位老人上车后拿出智能手机尝试扫“场所码”但未成功,最终说了句“不耽误大家时间”后无奈下了车。

不少网友表示,听到视频中老人下车时的这句“不耽误大家时间”倍感心酸和心疼。有网友开始指责公交车司机“下面弄好了再上来”过于冷漠;也有网友质疑拍摄者为何没有上前给予帮助……

在笔者看来,公交车司机从对大部分乘客安全负责角度来看,严格执行防疫规定,并没有错。正如视频拍摄者所言,“这是一个老年人会遇到的普遍情况”。责备任何一个个体,对于大多数面临同样“困境”的“离线”老人而言,意义不大。

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不容轻视的情况下,上海在重点场所和公共交通推行“场所码”“数字哨兵”,是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这点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当“码”成为出行必备,我们希望,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千万不能遗忘和漠视了那些不会使用或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

于老龄化程度全国居首的上海而言,这是不容逾越的底线。疫情期间,我们看到,大部分上海老人是“体面”且“轻易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但是,越是这样,我们对老人越是不能“拿客气当福气”。相反,更应该多关注老人的需求,多关心老人的生活。

从交通出行,到商超购物,不能让一张码,将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们阻拦在外。对这些不会扫码、不能扫码的老人,我们理应多些耐心、多些善意、多些照顾、多些理解。

尽管我们看到,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规定只要持有纸质离线码和身份证(或交通卡等),即可乘坐公共交通、进出公共场所。市大数据中心昨日也宣布,离线“随申码”线上申领、打印功能也即日上线推出,市民居家就可打印“离线码”。但是,老人的出行需求、生活需求不能“等一等”,我们期望政策制定能再“适老”一点、再实一点,落地执行和服务的方法能更细一点,便利举措的推行能更快一点、再多一点。

“扫码通行”的路上,不能“困”住了老人,不能让老人伤心。毕竟,这才是上海这座城市应有的温度,而这温度将温暖的,是每一个未来的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