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光
最近,颇受公众关注的郑州“‘120’延误救治大学生事件”有了调查和问责情况通报,涉事调度人员因负有直接责任被开除,医疗急救系统有多人受到处理。
对于120救护车,老一辈人往往称之为“救命车”,虽不准确倒也颇为贴切。
120急救,专业的说法是“院前医疗急救”,实则就是事关“救命”的系统,性命攸关、责任重大。虽然“院前医疗急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任何普通人都能从相关录音内容中听出涉事调度人员的不专业,她因为负有直接责任被开除显然并不意外。
问题是,这样的人员是如何进入这一“救命系统”的?她进入系统之后、正式上岗之前,是否经过了专业、规范的培训?日常对其接线调度工作是否有持续的培训和切实的监管?
从郑州对于这一事件调查和问责情况的通报来看,似乎问题主要在涉事调度人员身上。但如果作为整个“救命系统”的首道环节就缺乏规范的选聘、培训和监管,没有与其职责匹配的技术支持和待遇保障,那么这个此后11次尝试回拨电话甚至还要加微信联系求助人的接线员,没准还会觉得自己颇为委屈呢。
近年来,有不少媒体曾关注过院前急救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包括院前急救网络分布不均、急救人员缺乏、无法形成人才培养梯队、人员编制配备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增编困难、急救人员待遇低、工作风险大、工作强度大、晋升困难等等。
对于“院前医疗急救”这一“救命系统”,宏观层面已经有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范,很多地方也制定了地方性的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微观层面的重视,和实实在在的经费保障。
但愿此次因为“120”延误救治引发的事件,能让更多人关注这一“救命系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