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才是法治精神所在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6月20日

□法治报记者  夏天

●  “法治,一直是上海的一张名片,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却这张名片”

●  “紧急状况下,人民情怀也很重要”

因不会扫场所码无奈走下公交车的老人,银行网点外排队等候的“银发长队”……在上海此轮疫情防控中,似有一张无形的“网”,仍将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困于其中。其实,“依法治市”、“有温度的城市”、“为老”皆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标签,特别是在弱势群体友好环境营造方面,上海亮点频出。例如,享誉全国的“9073”养老服务体系,就起源于上海“十一五”规划。近年来,上海社区精准养老服务还在不断完善,去年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进一步从法律角度予以保障……然而,过去两三个月中,在突发疫情的冲击下,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这座城市持续营造、立法保障的种种“友好环境”黯淡了。“优雅的上海老人”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法治,一直是上海的一张名片,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却这张名片。”法学专家沈国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他认为:“在本轮疫情防控期间,‘法治被闲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一些具体防疫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直入主题,忽视法律因素。例如个别医院见死不救、某些小区硬性入户消杀等事件,引起了较多有关‘突破法治底线’的争议。”

由此,依法保障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难以落到实处。岁月静好时,法律赋予他们在就医、出行、办事等方面的便利,犹如呼吸空气般平常。但是,在特殊突发状况下,这些固有的优势却反而显现不出来了。

“在突发紧急事件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真正体现立法意义和法治精神的。”沈国明坦言,遗憾的是,本轮疫情防控期间暴露的许多问题,均与立法本意相去甚远。他建议,要深刻反思近几个月来法治被“闲置”的现象,对于防疫,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为尽快解决问题而制定决策,而要基于法治层面,着眼于长远,避免再损害我们多年付出的依法行政的努力。“同时,紧急状况下,人民情怀也很重要。”沈国明说。

来自上海律佑社会治理法律服务中心的毛小刚律师,长期扎根社区,为市民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本轮疫情期间,他成为了一名社区防疫志愿者。在毛小刚看来,此次防疫工作中,确实存在基层法治缺位的现象。“其实居委对本社区的弱势群体、特殊群体是有排摸、记录在册的。但在紧急状态下,由于居委值守人员有限,保障能力也有限。而我们志愿者虽被调动起来,但临时组织能力也与制度预想的有一定差距。此外,少数人户分离的老人是在静态管控前自由迁入社区的,与居委排摸名单存在出入。因此当保供物资有限、居委发放形式僵化时,这种保障不到位的时间差,就容易引发少数居民的不满。”

毛小刚认为,本轮疫情对上海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场对基层工作的大考暴露了很多问题。他建议,要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制度,做到更细致、更贴心。例如“数字哨兵”,能否实现刷一下身份证即可识别个人信息、防疫信息,更便于老年人?“老年人的流动范围有限,容易预估,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赶紧建章立制,要求在相关场所必须部署数字哨兵等设备,至少是场所码人工帮扫服务,大幅降低弱势群体的入场难度?”

正如专家所说,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真正体现立法意义和法治精神的。无论何时,法治这张名片不能忘。在紧急状况下,也得从人民出发,不做与立法精神相悖的事,不做与人民至上相悖的事,是我们的期盼。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