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药”里的坑,孩子们要当心

关于青少年是否了解新型毒品常识的调研报告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6月21日

资料照片

□王洁

第35个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提升青少年毒品预防意识、增强防毒拒毒能力一直是近年来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而根据“司法科技,守护安全——司法鉴定系列科普课程一”的设计要求,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司法科技,守护安全科普项目课题组”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新型毒品科普线上线下课程。

那么,青少年对禁毒知识,尤其是新型毒品常识的了解有多少?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达到科学评估科普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课题组精心设计了课前课后两份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的反馈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

【调研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的对象。课题组选取问卷调查的对象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本课题课程与课件开发的受众定位于青少年,主要针对初中高中在读学生为主体。二是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报道,10岁至14岁的青少年是新型毒品贩售和侵害的主要人群,因此将本次调查的目标人群定位在初中。三是八年级(下)在读学生的年龄为14至15周岁区间,已经接受过生物科学的基础教学,即将在升入九年级时接受化学学科教学,具有理解科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储备,是初中阶段接受新型毒品科普比较适合的学段。四是上海市青云中学隶属于上海市静安区,性质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规模为每个学段八个班级,学生均为对口入学(不挑选生源),调查样本在数量和代表性方面符合方案要求。

问卷内容设计。一、题量与题型。考虑到科普的公益性和学生的实际课业负担,两份问卷的题量均为8题,涉及实质内容的题目为5题。二、题目。题目设计具有情景性,模拟同学日常可能遇到的吸、贩毒场景,贴近实际生活,避免教条,便于学生理解,且有代入感。内容方面兼顾科技与法治的融合,围绕教学既定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法律与道德素养。三、答案。除判断题有明确的对错之分外,给予了部分题目一定的开放度,期待通过这样的题型了解同学在接受禁毒科普后真实的学情反馈。

问卷形式及发放。基于问卷发放及数据收集汇总的便利性,以及调研学校该学段各班级家长群建设的基础,采用“问卷星”形式,由班主任发放至家长群要求学生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

【数据统计及分析】

课前调研问卷分析:

课前调研题目设计主要围绕了解八年级学生对毒品形态及吸毒行为的认知水平。共265人参加问卷调查。

单选题一:“同学买了没有尼古丁的电子烟在抽,你会有下列哪种反映。”反馈结果显示:近94%的同学选择告诉老师,近6%的同学选择事不关己。说明绝大部分调查者对电子烟可能存在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和警惕性。

单选题二:“如果遇到新奇、有趣的食品、饮料,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反馈结果显示:近56%的同学选择避而远之,近42%的同学选择询问父母,5位同学选择先尝试,后求助。说明绝大部分同学对以各种新奇食品形式存在的新型毒品具有防范意识。

判断题一:“投毒是犯罪行为;但是我开玩笑,给别人水杯里倒点感冒药,就只算恶作剧而已。”该题针对学生可能对于毒品概念的认知盲区进行考察,目的在于既让学生了解感冒药中含有的如麻黄碱等成分属于毒品范畴,又警示学生本题中这种恶作剧的行为虽未构成违法,但随意投药的行为会损害他人的身体健康,是不道德的。反馈结果显示:近99%的同学选择该行为错误,仅3位同学选择该行为正确。

判断题二:“‘软毒品’少量试试没关系,有些国家大麻都合法化了。”该题考查学生对我国禁毒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涉及到“软毒品”和大麻两个知识点。反馈结果显示:100%的同学选择该行为错误。

通过两道判断题的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吸毒行为有明显的是非观念和底线思维,关于禁毒的法治意识很强。

填空题:“列出两种你知道的毒品名称。”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关于毒品的知识储备,反馈结果显示:92%的同学都能准确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毒品名称。虽然题目只要求写出两种,但还是有23位同学写出了两种以上,占总人数的近9%。

答案中有的同学写出了毒品的俗名,有的同学写出了毒品的化学名。在反馈的答案中传统毒品名称占据绝大部分,答出新型毒品名称的占比较小。说明学生对于新型毒品的了解相较传统毒品偏弱。

课后调研问卷分析:

课后调研题目主要围绕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电子烟”和“聪明药”进行设计。共204人参加问卷调查。

单选题一:“如果再遇见电子烟,你会怎么处理?”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但不同的选项可以从一个侧面表现学生对于电子烟知识点的接受度。反馈结果显示:近23%的同学选择科学辨识,近77%的同学选择远离和抵制。

单选题二:“如果家长买了保健品给你吃,你怎么处理?”该题考查学生是否了解“聪明药”的原理及对大脑的损害。这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反馈结果显示:近98%的同学选择科学辨识,近3%的同学选择报警和丢弃。

判断题一:“国外的食品药品安全做的比我国好,所以买东西认准国外的就好了。”该题针对课程中反复强调要避免从国外购买药品或者保健品合法安全的观念误区。反馈结果显示:近99%的同学选择该认识错误,仅2位同学选择正确。

判断题二:“药品、保健品不能乱吃,哪怕是宣传效果极好的聪明药、减肥药。”该题针对课程教学重点二的“聪明药”和课程提及的减肥药直接发问,考查同学们的听课效果。反馈结果显示:96%的同学选择正确。

这两道判断题考查的知识点非常明确,就是希望同学们能掌握正确辨别合格合法的保健品和药品的方法,不受产地和宣传的误导,尤其是“聪明药”,理解了“聪明药”机理,就会明白世上根本不存在能使人变“聪明”的药品。

填空题:“如果遇见疑似毒品,你怎么处理?”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在通过禁毒科普课程后,是否树立了对疑似毒品的警惕意识以及拒绝接触毒品的正确处理办法。

设计这道题目的初衷是因为新型毒品有别于传统毒品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它千变万化的载体,任何课程都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穷尽新型毒品的所有表现形式,因此未成年人必须掌握自我防护的有效方法,这也是本次禁毒科普课程的最终目标。反馈结果显示:186人进行了有效回答,20人未做答案。

20人未做答案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形:不知如何作答;懒于作答;漏答。

对于未作答的同学,课题组将提供姓名和班级信息给调研学校,及时了解原因,如属于不知如何作答的情形,可以通过课题组或班主任老师及时给予辅导。

在186份有效答案中,课题组进行了一些层次的区分。第一种是直接反馈了老师课上普及的简便方法:找老师,找家长。有166人表述为“直接报警,告诉家长或老师”,占参与调研总人数的约81%。第二种是自主远离毒品。有4人表述为“拒绝、丢弃、视而不见”。第三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后处置。有16人表述为“上网或查资料辨认后报警;自行用试纸辨认后报警;劝告身边人远离毒品”。

课题组认为这三类答案都符合课程设计的预期。能表述第三种答案的同学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听课效率高,且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能将老师的传授和自身的思考充分结合。

【结语】

问卷调研给予的启示

1、学生禁毒法治意识强,说明长期实施的普法宣传教育有成效,但普遍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认知短板。本次问卷调研实施的是抽样调查,具有偶然性,不能全面反映所有学段、所有年龄的未成年人群体,但具有义务教育中高年级学段的代表性。

从调研结果课题组发现,学生对于禁毒方面具有基本的科学认知和法律常识,普遍知晓毒品的种类以及毒品对人身健康和社会的危害性,说明我国长期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禁毒法治教育的实践是有成效的,一代一代青少年的拒毒、防毒意识在逐步提高。但课题组也发现其中的短板,观念性的、教条性的灌输教育比较多,对于毒品对于人体破坏的机理,毒品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先进的禁毒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学生关于毒品的科学知识储备不足。禁毒作为一项国家战略,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除了普法教育,相关的科普教育也应及时跟进,在禁毒教育的队伍中,科技工作者的力量不可忽视。

2、禁毒科普需要分类教学,定制教学。毒品是全人类的敌人,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可能遭遇毒品的侵害,因此禁毒科普是面向所有群体的。但囿于年龄、职业、性别、地区、知识层次的区别,针对每个群体的禁毒科普课程应该有阶梯性和侧重点,是应该符合受众需求特点的。比如在本次的尝试中,同样以新型毒品为主题的科普课程,面向14至15岁青少年的,知识点只选择讲解电子烟和“聪明药”,其他新型毒品略带提过,一方面因为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该学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叛逆期,模仿性强,学习压力大,电子烟和“聪明药”是他们可能接触的主要的新型毒品类型。内容方面科技含量比重较小,因为这个学段的孩子还未接触化学课程,但已有生物学科的一些基础,因此课程难度不宜太高,教学的终极目标设定为未成年人遇到疑似毒品要立即寻求帮助是比较适宜的。当同样的主题面向大学生、社区群众、法律工作者时,应调整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度控制,这也对个性化、定制化的禁毒科普提出了要求。

3、禁毒科普需要有规划、有体系,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既然毒品是全人类的公敌,不分性别年龄,那么禁毒科普教育就是应该覆盖人的全部生命周期的一项事业,长期性决定了禁毒科普必须有规划,广覆盖性决定了禁毒科普必须有体系。这种规划和体系长远考虑可以着眼于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接受何种内容、何种程度的科普教育,短期考虑可以以年度为单位,在一年中不同的阶段和节点结合禁毒形势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而非只集中于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当天。

禁毒科普涉及法治与科技两方面,应密切对接国家的法治宣传教育规划、科技创新计划以及国家关于防范毒品方面的教育要求等制定中长期规划,以便做到“谋定而后动”。

禁毒科普针对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定制课程,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以不同主题分类的课程资源体系,供不同人群自主选择。以人的全生命周期为参照,禁毒科普应陪伴人的成长,在人生的各重要阶段都不应“缺位”。虽然国家在普法和科普教育方面都强调青少年是重点人群,但事实证明,人的科学知识提升是终身事业,禁毒科普着眼于人的生命健康,不能蜻蜓点水,不能碎片化,而要着力与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密切结合,与国家的普法宣传活动密切结合,与国家科普宣传活动密切结合,形成特色,形成机制,形成体系,这也对禁毒科普课程的科学谋划与开发提出了要求。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