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治理嵌入社会:

乡村治理的术与道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6月27日

【内容摘要】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深入,自上而下的治理技术能否得到自下而上地方社会基础与社会结构的内生支持成为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上海市A村乡村振兴项目的调查,研究发现治理的嵌入离不开村书记的“人格化嵌入”、地方行政人员与本村“脐带”的激活以及党组织力量与地方关系网络的融入。而治术能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离不开关系取向地做工作与村庄熟人关系社会基础的契合,从而使治理技术有机嵌入社会。

【关键词】郊区乡村  乡村振兴  社会基础  关系社会

□韩冰

一、郊区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与社会结构分析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基层治理究其根本是浸泡在社会与文化之中,这不单单是制度建设、技术更迭等技术问题,而且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需要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复杂互动。在此意义上,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能否得到自下而上的支持,治理技术是否嵌入社会则成为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理解村庄社会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特征是实现因地制宜治理的基本条件。本文试基于上海市A村乡村振兴何以有效的治理实践说明这一问题。

上海市A村位于上海郊区,于2021年进行乡村振兴项目,并成功入选“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项目示范点建设名单”。当地乡村振兴项目的主要内容为产业振兴,由镇政府与企业集团签约“乡村振兴战略合作项目”,借助流经村里的河流和两岸环境风貌,打造乡村版的滨水商业街。此次商业街建设共涉及到A村下辖两个小组中的37户房屋住宅。村委会需说服村民将房屋出租给村委会,统一施工改造。对当地的社会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首先,郊区乡村发展需置于城乡关系框架中理解。上海郊区乡村地区已经逐步从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迈向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正如熊万胜教授指出,郊区社会是一个城乡关系紧密的人口流入型社会,发展路径区别于其他类型乡村社会,乡村振兴更适合走一条配套式发展的道路。

其次,受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村民生活呈现原子化趋势。当地自身资源属性不明显,周边为第三产业聚集地,在城镇经济带动下,当地人工作生活逐渐发生在城市,与乡村的生活网络逐渐失去联系的机会。

最后,作为乡村其依然保有熟人社会的“脐带”。邻里之间往上追溯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村民之间虽不及之前的亲戚关系,但绝非陌生人关系,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可生分可熟悉”的关系类型,本文将此称之为“拉链型关系”。综上,对当地社会基础与文化特征有了较为整体的把握,治理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二、道术并济:关系取向的乡村振兴实践

村委会说服村民将自己房屋出租给村委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的,治理困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利益权衡问题。在城乡融合发展下,A村发展为人口流入型乡村。部分村民将多余房屋出租给外来人口,而此次出租给村委会与原先出租收入不相上下,金钱上的权衡让部分人犹豫不决;第二,老人养老问题。当地农村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老人在外租房经济困难、社会适应困难,因此不愿离村。A村村委会的治理有效体现为“关系取向”地做工作,这一点是使治术嵌入社会,得到社会支持的根本。

首先,村书记“人格化”嵌入日常生活治理。村书记为外调而来,之后尽心尽力建设美丽乡村整治村庄环境、开展乡村振兴谋求长期发展,干实事的作风潜移默化得到村民的认可。村民对村领导的认可直接体现为对项目的信心,村民对商业街建成后的长期收益和房屋增值有更强的信心,从眼前的得失中逐渐走出。

其次,激活地方行政人员与本村的“脐带”。能够激活熟人社会资源,也需要一定的制度设置、治理规则和治理关系做基础保障。在镇政府的帮助下,通过“结对帮扶制”使镇领导班子中,走出A村、走进政府的人员进入各家各户。通过撬动社会内部的关系网络,拉链型社会关系被激活整合,熟人社会中的情理资源为治理提供自下而上的内生支持。

最后,党组织力量联动融入地方关系网络。村庄中尚有一批老党员,协助村委会志愿做工作。由于老党员和老人群体有较强的集体记忆,社会关联程度高,老人普遍反映的生存问题便经由党员关系自下而上反映到村委会。最终,村委会在项目原初计划之外决定利用本村废旧工厂建设老人公寓,供有需求的老人居住。

三、结论

在推动乡村走向发展逻辑中,治理需要回到社会,嵌入于其社会基础与社会文化特征中。一方面,就宏观发展方向而言,A村发展必然是在城乡融合中得到发展,则建设乡村版商业水街是“因地制宜”的治理选择,而没有此基础的乡村则难以一拥而上发展乡村旅游;另一方面,在微观的治理实践中,在走向原子化且保有熟人社会特征的郊区乡村,熟人关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既是项目实施的术,又是术得以有效的道。前者表现为关系的工具性,即原子化状态下关系的激活与问题的解决;后者表现为通过关系解决问题背后之“有机性”与“嵌入性”。

要而言之,本案例所呈现出的乡村治理有效得到社会支持在于,现代治理技术与熟人社会治道的有机契合。治术现代化仅仅是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面向,只有行政系统的技术治理与乡村社会的道术融合才能提升治理的有效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