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贰柒 制图
□口述:运祖 整理:一帆
俗话说:人逢七十古来稀!而运祖的父母已经九十有余,的确已经很高龄了,但随着他母亲身体机能的下降,她也成了医院的常客,经常去医院陪夜也成了不争的事实。
众所周知,去医院给病人陪夜是很身心煎熬的,运祖在60岁生日当天去陪伴病床上的90岁老母亲,就像他自己所说的:这是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生日。
六十大寿在医院陪母亲度过
今年的3月17日,对旁人来说是极其普通的一天,可对我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这一天是我的生日,而且是我的60岁大寿,不过在生日当天既不是在饭店里和亲朋好友摆生日宴席,也不是在家吃着美食,其乐融融地一家人一起度过。那天既没有生日蛋糕,也没有生日蜡烛,是在冷清的病房里度过的,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生日。因为我今年90岁的老母亲由于严重心衰加上浑身浮肿再一次地住进了医院,她去年一年在这家医院住院就有五六回,差不多两个月一回,门诊更是平均每月一次。
人们常说: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在生日这个有特别意义的日子里全心全意地照顾年迈的母亲,是责无旁贷的事情。身为家里的老小,我还是第一次去医院给母亲陪床。我父母共有4个子女,大哥、二姐、三姐和我,我们四个都不生活在一个城市,大哥家在南昌,二姐家在西安,三姐家在沈阳,而我家在上海长宁区。父母现在年纪大了,又是南方人,早年支内,去了北方的冰城。10多年前,他们卖掉了哈尔滨的房子,搬到上海来和我们一家三口住在一起,后来女儿在上海念完本科后,在天津读完研就留在了那里工作和生活。父母七八十岁时身体还不错,所以我以前有年假或休息日总是陪他俩在国内外旅游散心,他俩也喜欢旅游,乐此不疲,旅游给了他俩很多欢乐。
母亲身体状况显著下降,首先就是走路变得很困难了,只能短暂走走,长时间走已经不可能了,以前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病还算稳定,现在得了很严重的心衰,而且动不动就是全身浮肿,胃口也不好,她也成了医院的常客。而大母亲一岁的父亲头脑也开始糊涂了,常常健忘,生活中也颠三倒四的,有了海尔斯海默症的早期症状。
近些年我们兄弟姐妹年龄也渐渐大了,哥哥姐姐陆陆续续退了休,我今年年满60岁,也到了退休年休。以前在一家国营企业搞办公室管理工作,工作很忙,这三年来由于疫情,更是忙得团团转。
退休当天我开始为母亲陪床
前两年母亲住院时我也请不出假,没帮上什么大忙,她住院时都是哥哥姐姐分别从外地赶来好几回陪夜的,相当辛苦。今年母亲住院,而恰逢我已经退了休,当然由我来陪床,尽尽孝道,弥补这些年来的遗憾。
3月17号我生日当天是陪床的第二天,3月16日下午我替换父亲陪床,我此前提前一个月向单位提交了书面的退休申请书,按照单位正式的规定来说:我生日当天才算正式退休,所以生日当天上午办完了所有的退休手续,中午马不停蹄地赶到医院做了核酸,等结果出来后才被允许到住院部来替换已经陪夜三天的父亲。因为按照医院规定:在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只能有1名病人家属陪夜,而且禁止进出,直到病人痊愈出院。此前我和妻子都还要上班,无法陪床,只好让父亲陪护了,还请了一个护工。
3月12日我们仨大早晨就把状态非常不好的母亲推到医院门诊来看病,那天恰巧是周末,当时她喘气像拉风箱般地很困难,浮肿得连脚都穿不进鞋,更是无法行走。针对母亲这样的老病人,医生对她的情况也是很了解,当时就让她住了院。
这几天我都是早晨上班前和下班后来医院探视,无奈住院部不让进,只能隔着玻璃门向父亲询问母亲的情况。3月16日终于把父亲送出了住院部门口处,才回到了母亲所在的病床前仔细打量躺在病床上输液的母亲,不知不觉地眼泪流了出来。才几天没见面,母亲的面容仿佛憔悴了很多,她在住院这几天确实挺遭罪的,一天24个小时都在病床上不能下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输液。
这次是我第一次在病房里陪床,说老实话,刚开始不太适应,病房里真的挺熬人啊,从3月16日下午进医院开始,说实话我是很紧张的。平时我自己身体就不好,习惯早睡,不敢熬夜,当晚睡在狭窄又坚硬的折叠床上,基本没太合眼,以后一周多每晚上陪夜都是这样,这时才感觉到以前父亲和哥哥姐姐陪床的辛苦和不易!
一看到病危通知书我就懵了
隔壁有个年轻的男病友可能也睡不好,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说,还三更半夜地在那儿刷抖音,声音不大但在夜深人静的病房里还是清晰可闻的,实在是让人无奈。
接下来的第二天我便习惯成自然了,何况自己忙的时候还有护工姚阿姨在一旁帮衬,虽说她服务的病人远远不止母亲一个,但空的时候还是会来帮忙的。我日常陪床很是单调乏味:母亲的尿袋满了,我要把尿袋开关打开,用盆接住里面的液体,端到卫生间倒掉,再把盆冲洗干净放回原地;母亲挂水常常是从早上5点开始打,间歇不停地挂水,常常到半夜两三点,而且经常是要挂三四瓶不同的点滴,挂这么多瓶点滴,我要时刻注意观察着,一瓶快吊完了,要及时喊护士过来拔针,不然空掉的点滴管会把血液从她的血管里抽出来一截。
除此之外,要给她按时按量的吃药,不能遗忘,由于母亲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要常常给长期卧床不动的她用温水擦拭身体,以免产生褥疮和溃烂,要伺候母亲穿衣、大小便清理,更换成人尿不湿,还有母亲由于此前浮肿得太厉害,小腿处有一块已经化脓溃烂了,一天早晚两次还要涂抹金霉素软膏……由于伤口疼痛她会时不时地疼醒,痛得母亲经常呻吟不止,晚上疼得尤其受不了,但她清醒时一睁眼就会看见我在床边一脸微笑地望着她,就会很安心,以后就慢慢忍住不叫了。
当我陪床的第四天,噩耗突然而至,由于医院的病号饭是清淡少盐少油的,再加上前期住院时母亲身体真的很不好,几天里一直吃不下东西,胃口极其不好,院方没办法,就给她插胃管进食,而且插上了呼吸机,当天下午大夫病危通知书就下来了,说母亲的病很严重,让我签字。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让我签病危通知书的情况,原本以为这一切离我很远,哪知就在眼前!当时我大脑一下子蒙了,只记得颤颤巍巍地拿着笔,六神无主,糊里糊涂地签了自己的名字。那两天也不知道怎么度过的,大脑像浆糊,昏昏沉沉的,满脑袋都是以前和父母的生活点滴和回忆,情到浓时眼眶总是不由自主地红了。
一周多的陪床生涯我也在成长
我那几天真的挺难熬,特别是陪夜,几个晚上都没敢合眼,满眼都是血丝,生怕有什么突发的情况发生,而自己由于没有第一时间发现,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还好母亲的情况渐渐好转,有了院方的有效治疗和我这个老儿子的悉心照料,再加上母亲一生要强,坚强的意志力也让她迸发了内心意志的强大力量,渐渐地,她的身体不知不觉地向好的地方转换,自己又能吃东西了,胃口不知不觉就变得好起来。观察了几天后,医生就拔了胃管,母亲看到我每餐都不厌其烦地一口一口喂到她嘴里,还不停地开导只要好好地配合医生、积极地治疗,病情就会好转,很快就能出院回家了,她总是欣慰地笑着。到了住院的后期我看到母亲在病床上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日渐痊愈,感到很兴奋,我想这就是亲情所赋予的力量吧。又过了几天,母亲终于情况有了好转,终于出院了,不算父亲此前陪床了4天,光是我这次陪床到母亲出院回家前前后后花了1个多礼拜,真是苦辣酸甜百般滋味涌上心头,觉得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家人的陪伴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啊!
3月25日是周五,母亲在这一天正式出院了,她的身体状况和各项指标都趋于正常,那一天一大早我和妻子一内一外就忙开了,过了两个多小时后,我办完了所有的出院手续和妻子缴纳了所有费用后,母亲经历了10天的住院,首次踏出了户外大自然里。
这几天的陪床生涯我想了很多很多,给母亲陪床的日子让我慢慢变得耐心,变得温柔,变得尊重生命、珍惜时间和生命以及陪在身边的人,更加懂得了父母以前的不易。的确,人往往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才知错过了多少可以陪伴父母的日子,多珍惜当下吧,多陪陪家人,孝顺父母,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手记>>>
是反哺的时候了
网上有这么一句话:没照顾过老人的都在唱高调,照顾过老人的只有低头苦笑。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不过也道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照顾高龄、身体失能的老人的确是一个身心俱疲、令人绝望的事情,更不用说常在父母亲人病床前陪护了。大家都听过这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因为长期伺候多病的老人,确实考验人的耐心与毅力,而且伺候老人的子女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要处理,因此会感到很累。甚至很苦,有时还绝望到崩溃。
可以说,经常陪护看病住院的年迈父母及其他亲属,是每个人的人生大考!考你的人性、人品、内心、耐心……你后天形成的一切,都将在这场大考中得到检验。陪护无疑是非常煎熬的,但不管什么时候,请记住:自己绝不能垮!擦干眼泪,洗一把脸,去走出去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还要支撑下去,因为你是躺在病床上的父母家人全部的依靠,熬住,就是一切!
中华民族是讲孝道的民族。但是孝道这东西,讲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孝顺二字不简单,责任和义务,只有经历过照顾父母的艰辛,才会感同身受,而旁人不太会理解的。
平时父母健康时,那么一切都好说,谁都不嫌父母多余,但是当父母老去,或者又疾病缠身,这个时候,才是考验人性的关键时刻。人人都终将老去,当有一天,我们老时,或是患病患难时,回首过去,良心有了交待,因为,自己尽到了为人子女的责任,无愧于来人世间一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