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荡子”终于学会了“收心”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7月15日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侯晓伟

“你们总是针对我,怎么不去管管别人?”上海市新收犯监狱的谈话室内,民警正对服刑人员吴某进行谈话教育,吴某情绪异常激动。

之所以有这次谈话,是因为入监才两周的吴某与其他服刑人员在洗漱时发生了一些摩擦,引发激烈的口角,幸好别人发现后及时拉开。而这已经是吴某第三次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争执了,他总觉得警官和其他服刑人员都在针对他……

半生浮沉  怎奈世事无常

吴某今年57岁,出生在本市郊区。吴某的父母生了三个孩子,在当时总体并不富裕的社会条件下,因为父母工作稳定,吴某自小也算得上是衣食无忧。

可吴某从小就疏于学业,初中毕业后,也没找个正经行当,却是经常和镇上的一些“小混混”混在一块,整日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甚至干起了盗窃的行当。父母苦口婆心地规劝都未见成效,让他们在亲朋好友面前很丢脸。

就在吴某20岁生日那天,他因为盗窃被派出所带走了,后来被判刑1年6个月。但这一次的服刑经历并没有给吴某带来太大的触动,因接受改造的时间不长,吴某没有把身上的恶习真正改好,反而在短暂的服刑期间结交了一些“朋友”。他们陆续刑满释放后,吴某又和他们混到了一起,并由此沾染了更多的不良习气,常常在社会上好勇斗狠,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以暴制暴的处事方式从此愈演愈烈。

家里人觉得吴某年纪不小了,便给他找了门亲事,希望成家后他能够把心收一收。没成想,吴某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在女儿出生后也没有半点收敛的意思。

虽然吴某少时玩世不恭,却也是正逢国家改革开放、遍地花开的年代,他赶上了大创业的浪潮,一度通过圈子里的“人脉”开始做起房地产生意,并用投机取巧、以暴制暴的方式发家致富,一时风光无限,但他的“江湖习气”却也是越来越重。

自从吴某在圈子里有了一些名气,他就越发认为“钱是万能的”,只要有钱,别人就会对你恭恭敬敬,做什么都可以用钱来“通路子”。与此同时,他开始经常出入高档娱乐会所,与多名女子有染。慢慢地,妻子便有所察觉,实在忍受不了吴某的种种恶习,决定与他离婚。离异后的吴某不但没有痛定思痛,反而依然“逍遥自在”。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离异多年后,吴某在娱乐场所结识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她比吴某小了十几岁,婚后接连生下两个孩子。后来吴某回想起来,还在抱怨第二任妻子生活奢靡,不顾家,会和她结婚实在是自己脑子“发了昏”……

这种情绪的积累最终在某一个点上暴发。

几年前,因第二任妻子挥霍无度、沉迷赌博,致使吴某欠下巨额债务,且依旧长期透支信用卡、拖欠还款,吴某无法忍受,最终再次选择以离婚的方式寻求解脱。

一时愤懑  终食牢狱苦果

吴某虽已离异,但在几个月后,却发现前妻依然在盗刷自己的信用卡,于是便上门要说法,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无法说服对方的两人一同前往公安机关报了案,虽经过调解但也未能解决问题。

在驾车回去的路上,吴某越想越气,为泄愤,竟在车内用手机充电线勒住前妻的颈部,导致前妻当场窒息死亡。酿成惨剧的吴某难逃法网,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她挥霍无度,当我知道1200万元仅仅是欠款的一部分的时候,仿佛坠入一个无底洞,心里泛起一股无名之火,脑子里面一片空白,当时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她杀了。”吴某的一时冲动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而遇事冲动、“江湖习气”重则是吴某身上最显著的性格特征。

入监之初,吴某心事重重、情绪低落、悲观消极,整日愁眉苦脸,入监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他具有轻度的抑郁症状,还有低度的自杀危险,结合吴某在日常改造中的暴力倾向,很快就引起了主管民警侯警官的警觉。

经过深入了解,侯警官发现吴某平时行为规范松散,身份意识淡薄,加上岁数大了,文化水平不高,人也很固执,很容易和他人发生不愉快并走极端,因此要求吴某服从管理和接受教育的工作难度相对更大。

更糟糕的是,吴某存在的悲观厌世情绪十分明显,在侯警官对吴某的多次谈话教育以及吴某书写的周记中,经常会出现“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子女带来巨大伤害”“漫长的刑期看不到希望”等等话语,这种情绪的抒发根源于吴某思想上的执念,他时常感到家庭的不幸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正是因为自己不理智、不清醒,走了极端,使得家庭支离破碎。

吴某子女较多,其中两个尚未成年,正是由于他杀害了前妻,导致子女承受丧母之痛和父亲入狱的双重打击,更使孩子落入无人抚养照顾的悲惨境地。而吴某的大女儿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受单位重用,吴某也担心对她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

同时,吴某的父母已是耄耋之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作为家中长子,如今身陷牢狱之灾、案重刑长,万一哪天发生些变故,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免不得被亲朋好友‘指着鼻子骂’。”凡此种种,都让吴某懊悔不已,感到难以面对家人,经常唉声叹气,发表悲观言论。

吴某入监后,对欠款的忧心忡忡、对家人的极度愧疚始终萦绕在他脑海里,导致吴某日常睡眠差、食欲差,无法完成新收集训期间的训练、学习等内容。他平时与组内其他服刑人员的交流也比较少,甚至在情绪处于低谷时,数次与他人发生口角,这是吴某入监后的真实写照。

循循善诱“塑形”更要“磨心”

在对吴某有了一番深入了解后,侯警官察觉到,虽然吴某能够基本辨识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但他却常常选择通过暴力等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本案中,吴某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与前妻的债务问题,可他却采取了最极端暴力的手段,导致了自己犯罪服刑。因此,侯警官认为,对吴某的教育改造,“磨心”比“塑形”更为重要。就这样,侯警官开始通过心理咨询、宣泄室、心理团训等方式,引导吴某形成良好的心态,将重心放回到日常改造上。

因吴某有轻度的抑郁症状,侯警官利用监狱和监区心理咨询师的资源,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模型对吴某进行心理调节,帮助他解除情绪困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改造自信,达到自我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同时,还利用阳性强化法等心理矫治手段,对吴某改造中取得的点滴成绩予以肯定并加以强化,进而改善、纠正其错误和消极的行为。

一段时间以来,侯警官发现,吴某改造态度虽然消极悲观,但悔罪意识比较强,于是决定以认罪悔罪教育为突破口,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顺利完成从认罪到悔罪、从悔罪到赎罪的心理转变。日常改造中,侯警官及时对吴某开展个别教育,肯定他的思想认识,分阶段鼓励他参加监狱监区开展的教育改造活动,帮助他树立改造自信。

在对吴某的教育改造过程中,民警在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下,注重同吴某的情感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让他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又让他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同时,侯警官鼓励吴某通过会见、书信等方式联系家人。令吴某感到欣喜的是,虽然活了大半辈子始终是一副“浪荡子”的形象,但父母和儿女们并没有弃他于不顾,特别是大女儿,总是宽慰他,让他放心,安心改造,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侯警官还让吴某参加监狱组织的“现身说法”活动,通过旁听其他服刑人员的犯罪和改造经历,不断强化吴某的认罪悔罪意识,为后续改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让吴某感受到只有通过踏实努力的改造,取得良好改造成绩,早日回归社会才是对被害人、对家人最好的忏悔与补偿。

侯警官在个别教育中融入了政策教育、普法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教育,使吴某深刻感悟法律的威严和政策的强大感召力,学会正确辨别罪与非罪,学习好“法、理、情”三者间的关系,走好改造之路。

通过教育和转化,侯警官帮助吴某解开了心结,吴某从入监初期同监组环境格格不入,与其他服刑人员多有口角和争执发生,到如今能较为融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产生的变化还是十分明显的。

想到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和今后的漫漫改造路,吴某感慨万千,“活了大半辈子了,总是浑浑噩噩,直到进了监狱才看透一些事情,但世上没有‘后悔药’,人总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我会接受现实,认罪悔罪赎罪。”

而在新收犯监狱的改造,只是吴某服刑的起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