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非
现如今,婚恋相亲平台层出不穷,在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提供便利的同时,“诱导式”签约、强制性收费、退费规则不明确等乱象频生。
如何避免婚介骗局?成为了困扰单身青年的一大难题。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婚恋平台蓬勃发展。面对我国庞大的单身群体,一些婚恋平台开始在朋友圈投放广告精准营销。
前不久,有一位苦于催婚压力的朋友正好在朋友圈看到广告,随手注册了个人信息。没过多久,一位自称“红娘”的人打来电话告知她,平台有一位会员对其非常感兴趣,本着对会员负责的态度,希望邀约她进行线下面谈。
尽管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的相亲模式令朋友怦然心动,但这通长达一小时的“摸底电话”使她顿时心里打起鼓来。上网搜索后才发现,不少单身青年在经历过一次婚介服务后已经大失所望,大多数婚介相亲模式都如出一辙:从苦口婆心劝导注册用户到线下门店实名认证,到轮番洗脑诱导他们巨额消费,再到后续服务环节各种敷衍搪塞。等到用户恍然大悟要求退费时,却被平台告知其服务符合合同约定,会费一概不退。
不难发现,婚恋平台的上述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而诸多消费者因维权成本高而放弃维权,更是纵容了平台违法行为的发生。
为有效规制婚恋平台违法行为,首先监管部门要压实平台责任,加强平台监管,明确平台应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加强员工的法律培训,提升员工的法律意识;
其次,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监管,明确婚介行业标准,加大对平台的合规审查力度,督促和引导平台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行业自律;
最后,消费者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在合同签订过程中,要看清楚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如果在消费过程中遭遇强制收费、退费难等问题,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报警处理。
在此提醒广大单身青年,尽管急于摆脱催婚压力,但也要擦亮双眼,只有对婚介相亲模式有了理性清晰的认识,才能摆脱“消费陷阱”。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