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俊杰在烈日下攀登高柱信号机进行检修作业 娄晓磊 摄
□记者 翟梦丽 通讯员 许文峰 娄晓磊
本报讯“密贴调整片再加0.3毫米,直尖轨拉伸2毫米……”骆俊杰左腿半蹲,右腿跪在滚烫的石砟上,耳朵贴近钢轨,用榔头敲试道岔移动轨,凝神屏气的他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尖轨与基本轨的闭合声音。下午13:00,在中欧班列调车作业结束后的2小时间隙,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杭州电务段义乌西信号工区工长骆俊杰带领6名工友开始调试义乌西站最为繁忙的下行咽喉区道岔。
义乌西站是华东地区繁忙的中欧班列装车组织站,月均开行中欧班列超过120列,货品丰富的“中国造”从这里启程,奔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洲和中亚国家的商品和原材料随着回程班列抵达这里后,销往全国各地。
控制车站信号灯开放、道岔转换等“神经”的是电务信号设备,酷热的高温天气会给电务信号设备“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30岁的骆俊杰带领一支由9名员工组成、平均年龄35岁的团队,平均每3天就要对辖区内所有电务信号设备“体检”一遍,他们又被称为铁路的“神经科大夫”。
入夏以来,义乌连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烈日炙烤下,钢轨、道岔表面温度超过60℃,人走在线路上犹如身处蒸笼,骆俊杰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一天下来衣服上“蒸”出一片片白色的盐渍。“绝缘鞋里都能倒出水。信号机爬梯温度近70℃,皮肤碰上就会被‘烙’出一块‘勋章’。但为中欧班列‘护航’,多流点汗也值得。”骆俊杰笑着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