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②

③

④ 社区送餐员和外卖骑手奔波在烈日下①②受访对象供图③④见习记者 陈友敏 摄
□见习记者 陈友敏
蝉鸣、烈日,入伏后的上海热浪不断,连日高温使得市民连走出空调房都需要鼓足勇气,更别提在火力全开的厨房间爆炒炖煮,大展厨艺。酷暑之下,点上一份外卖,在空调间里躲清凉成了不少市民的不二选择。而这份餐食从出锅,到送达市民手中,途中历经的灼灼烈日、汗如雨下,则由社区送餐员、外卖员一力承担。
近日,记者走近这群不惧“烤”验,奔波在送餐路上的人,感受他们的不易。
高温“烤”验,
为老送餐不停歇
“陆阿婆,您的午餐到啦,您慢慢来,开下门!”家住普陀区梅岭园的独居老人陆阿婆今年已经96岁高龄,每天梅岭南路助餐点按时送上门的午餐,让腿脚不便她的生活多了些便利。
贾师傅是普陀区梅岭南路助餐点的一名社区送餐员,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据她介绍,自己一天要跑5个多层住宅老小区,送出90多份客饭,其中超过七成的服务对象家住没有电梯的四楼以上。近日,记者就跟随贾师傅的步伐,体验了一把“沉浸式”送餐。
早上8点40分,贾师傅就来到了助餐点,清点完今天要送出的客饭,将新鲜出炉的餐食放进保温箱装车,再穿上蓝色的隔离衣,戴好面屏口罩。9点刚过,一切准备就绪的贾师傅便开着送餐车,顶着烈日出发了。
虽然还没到一天中最热的正午,但是三伏天的太阳威力不容小觑,早已火辣辣地挂在天上,肆意散发热量。记者全副武装穿好隔离衣,只是站在室外等候贾师傅,一粒粒的汗珠就已沿着脖子一路流下。
驶进一处居民区,到了楼栋门口,贾师傅下车拿上要送上门的餐食,步履匆匆爬上5楼,在确认老人开门并拿到午餐后,又脚步不停赶往下一户人家。“天气炎热,加上不少老人年事已高,所以我们在送餐的同时,还需要确认老人的安全。”
记者一路跟着贾师傅,在为3户家住高层的老人送上午饭后,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明显感觉戴着口罩呼吸不太顺畅。反观贾师傅,出汗不少,却仍然精神奕奕,“喝口盐汽水,补充一下体力。老人家普遍吃饭比较早,我们要尽量在12点前,让我负责的服务对象拿到热饭。”
一声感谢,
他们动力满满
中午11点半,奔波了两个多小时的送餐员们陆续结束午餐的运送工作,回到助餐点休息。
这一路上穿着隔离衣送餐,他们已是大汗淋漓,额上豆大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衣服都能拧出水。
“每天爬上爬下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无论风霜雨雪都不停歇,这份工作这么辛苦,有没有过辞职的念头?”
在记者问出这个问题后,贾师傅果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从来没想过这件事。这份工作是很辛苦,每天都很累,但我每次想起那些独居、空巢老人拿到饭时露出的笑容以及一声感谢,就觉得这点苦不算什么,还能继续干!”
据悉,梅岭南路助餐点共有6名送餐员,5辆送餐车,一周7天,一年365天,除了过年,送餐员们一直奔波在为老送餐的路上。
该助餐点负责人钱金鑫介绍:“我们这个助餐点常规是5名送餐员送餐,如果他们遇到急事需要请假,就由我补位。这5名师傅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0岁,最近这段时间,受高温影响,一个上午的餐送下来,几乎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
由于助餐点每天的送餐数量多,平均每天要送360-370份客饭,送餐员们不仅运送范围大,而且身着防护服送餐,更是给他们增加了难度。
为了送餐员们的身体健康,助餐点为他们提供了盐汽水,还有解暑降热的绿豆汤和西瓜。送餐员们回到助餐点后,能够充分休息、补充体力,也能让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继续为辖区内老人们服务。
晒伤脱皮,
送餐仍然“加速度”
骑着电动车,载着装满餐品的送餐箱,外卖骑手小姜正穿梭在热气蒸腾的大街小巷。正午的上海路上行人稀少,却随处可见外卖员骑着电动车奔波的身影,今年27岁的小姜是这众多骑手中的一员。
“您有新的订单。”中午11点,一天中最热的时侯刚刚开始,小姜也迎来她最忙碌的时段。记者发现:取完餐后,小姜没有按照距离远近配送,而是仔细查看餐品,按照它们的存储情况,重新规划配送路线。“夏天买冷面的比较多,怕面坨了,我就会先送这些。”小姜说。
“有人在吗?”多次按门铃没有回应,还有一单等待配送,小姜便立刻致电点餐者。“您出去了啊,那我给您挂门把手上,面最怕坨,尽快回来吧。”连续拨打2遍订餐者的电话,终于接通了。这单耽误了些时间,下一单距离此处有近4公里的路程,小姜擦了擦从头盔里滴落的汗水,骑着电动车汇入车流中。
临近中午,气温逼近40℃。穿戴着防晒衣、围脖、头盔、N 95口罩的小姜大口喘着气,汗水浸湿了衣服,脸颊露出的部分被晒得发黑发红,全是汗水。“防晒霜没什么用,穿得多不是怕晒黑,是之前被晒伤脱了好几层皮。”小姜说。
由于送单小区大且门牌号复杂,小姜一时很难找到订餐者家。就在小姜试图联系订餐者时,手机突然显示温度过高无法开启。小姜打趣道,“最近经常这样,习惯了,让它冷静一下就好,就怕单子超时。”每到这时候,小姜干脆停下车,采取最原始的问路模式去找。
虽然配送晚点了,订餐者收到餐品时也能理解:“命是空调给的,胃是这些外卖员填饱的,没有他们在高温下的坚守,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两三点吃午饭已是常态。”下午1点多,刚打算回去吃饭的小姜,又接到了新订单。这次是去商超,本以为可以吹会空调,但等待她的却是两大袋近20斤的饮料。“没办法,最近天热,需求最大的就是饮品。”1米5出头、身材娇小的小姜一手提一袋,手背被勒得青筋暴起,即便如此,她依旧不断地加快速度。
收到好评,
更觉融入上海
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行业中,干练的短发、黝黑的皮肤,小姜骑着电动车一路飞驰的模样,酷似男孩,执行力也毫不逊色。短短半小时,她就送了七八单,为节省时间,她顾不上摘下如同蒸笼般的头盔,“汗水滑到眼睛里,风一吹,热气一蒸,就没了。”
小姜坦言,从这个月开始,日接单量翻了一番,每天要送五六十单,送餐高峰集中在午餐、晚餐两个时段,便干脆剪成了短发。“长头发捂在头盔里太热,有的订单要爬楼梯,上去下来全身是汗,每天都要洗头,短发就方便不少。”小姜说。
小姜来自安徽,3年前刚来上海时,她按照父母的想法,留在厂里打工,虽不用每天风吹日晒,但工资和待遇无法达到她的预期。
“不想给弟弟买件礼物都犹豫半天,也希望多寄点钱给在老家的爸妈。”于是瞒着父母,小姜成为一名外卖骑手。她说,自己工作时从不会跟爸妈视频聊天,怕被他们发现,“都是回家再打视频,不然我爸妈知道肯定会反对,因为从小我骑车老摔,但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小时候不会走路,多摔几下就会了,我现在能克服自己,赚更多的钱,我就不会后悔。”
对小姜而言,每当收到“原来你是小姐姐呀,为你点赞”“这么热的天,送得那么及时,辛苦了”等好评时,她所有的委屈和疲惫便一扫而空。“越来越接近这里的繁华,尤其是骑车加速时,就觉得自己会更好地融入上海这座城市。”
当被问及打算再干多久时,小姜笑着说,只要不被父母发现,她愿意一直做下去,“经历了疫情,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超时被顾客理解和关心时,就觉得干这行越来越有意义,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