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之光点亮无声世界

——我国第一位聋人律师谭婷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8月01日

谭婷在录制普法短视频。 资料照片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谭婷,我国第一位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聋人。2020年来,她义务为聋人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定期在短视频平台推出普法短视频和直播讲解。她说:  “我的使命,就是把正义的声音带到无声的角落里”。

普法是一辈子的工作

“我的使命,就是把正义的声音带到无声的角落里。”

备考3年,成功通过法考后,面对铺天盖地的采访、无数耀眼的聚光灯,谭婷屡次提到这句话。

不过,有人也提出质疑:“她连庭都出不了,何谈正义?”

就连她自己,也曾拿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找老师唐帅求助。  “我通过考试后,又能干什么呢?我都没有办法出庭。”虽然谭婷可以说话,但因为听障,需要依靠手机语音转录才能顺利交流。

唐帅是中国第一位为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手语律师,他深知如今聋人获得公共法律服务的难点,不仅在寻路无门,更在法律意识淡薄。

唐帅回答谭婷:  “出庭只有几十分钟,但普法却是一辈子的工作。普法的意义远大于出庭。你就是星星之火,既可以为聋人群体普及法律知识,又可以带动更多人为聋人提供法律服务。”

星星之火,谭婷记住了。

她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定期推出普法短视频和直播讲解。越来越多的聋人找到谭婷。现在,谭婷手机里的微信好友人数已经将近4000人,全是找她咨询的聋人。而她帮助过的人数,远大于这个数字。

很多聋人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有时间咨询,所以谭婷时常需要在夜间接听视频通话。咨询人数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几十个电话。

在镜头前,两人无声地交流着。有时候几十分钟,有时候几小时。

尽管咨询不收取任何费用,她却丝毫不因额外的工作感到负担。  “这怎么会是负担呢?每一次帮到别人,我都很开心啊!”说这话时,她的脸上浮现出温暖、爽朗的笑容。

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作为中国第一位通过法考的聋人,谭婷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学霸”。

听到这个称呼,谭婷大笑起来,连忙否认。她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8岁因为一场医疗事故丧失听力。那时,她二年级还没有读完,只能每天在家看其他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

“那段时间,我还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但听不到大家说话,被校长赶了出来。”谭婷说,当时她每天心里都特别难受。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成了她的希望。她每天翻着字典,对着拼音自己学认字。

13岁时,父母了解到西昌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于是将谭婷送过去学文法手语。

一开始,她被要求从二年级学起,但她坚持要去上五年级的课程。虽然一开始跟不上,但是她把生活中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成功成为班级第一。

“读书肯定要努力,如果我不奔跑,谁来替我奔跑呢?”说这话时,她脸上又一次露出温暖的笑容。

后来,谭婷转学到乐山特殊教育学校时,已经能从七年级跳到高一了。

求学过程中,她一直在加速奔跑。求知若渴是一方面,另一个原因是她“不想父母太辛苦,虽然读书不要学费,但是生活费、路费也是钱”。

她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开过拖拉机,做过木工;而母亲除了种菜卖菜,还要为家事操劳。  “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他们一直都非常支持我读书。”谭婷说。

2013年,她通过高考进入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同年级4个考生中,只有她一人考上本科。也正是那一年,她的父亲去世了。

“我那时整个人都不行了,崩溃到大哭,人直接昏了过去。”谭婷说。

父亲去世了,但谭婷知道,求学路还要继续,并且必须继续。

在她接触的聋人里,女性聋人常常被轻视,婚姻被认为是她们最好的归宿。有的人不识字,也不懂什么叫“领证”,就被家里人带去民政局,稀里糊涂在结婚证上签了字。

但谭婷一路走来,父亲对她的前途从没有半点犹豫。

“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这句话一直深印在谭婷心里。

“手语律师”的困境

2017年,谭婷大学毕业,她首先考虑的是要不要去当老师。

同年,唐帅情绪陷入低谷,  “中国第一手语律师”的头衔压得他喘不过气。

唐帅可以做第一,但他不想做唯一。可是现实是,他既是第一,也是唯一,许多聋人办理案件都会想办法来找他。

他想过改变,曾经把一批年轻律师送去学手语,  “半年时间过去,我发现他们学了等于没学。”唐帅解释,  “首先,手语分为‘普通话版’和‘方言版’,你如果只掌握文法手语,很有可能无法和只掌握自然手语的人沟通。其次,他们不懂聋人思维,会手语也没有用”。

唐帅精通手语,是因为他的父母是聋人。  “我的初心就是来自我父母,我对聋人群体有一颗同理心。但我只是一个平凡人,没办法为所有聋人提供帮助”。

一个深夜,繁忙的工作结束后,唐帅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惊人的想法:“为什么不让聋人来学法律呢?只有聋人最懂聋人啊!”

说干就干。第二天,唐帅就动用了自己在业内所有的资源,联系到中国4所法律专业顶尖的学校,试图找出正在学法律的聋人。但是他失望地发现,没有一个学校的法律专业招收聋人。

聋人考上本科都难,就算选了法律专业,又由谁来教呢?

“我自己来吧。”唐帅开始了他第二次尝试,2017年面向全国聋人,招收律师助理。

唐帅可能没有想到,他为聋人做的事,如同一颗掷入水中的石子,已经激荡起了一圈圈涟漪。谭婷就是被“涟漪”影响的一朵“浪花”。她看过相关报道,知道有位唐帅律师,一直在为聋人发声,但从未想过自己会和他产生交集。她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惊喜地报了名。

那年,唐帅一共招聘了30名聋人律师助理,谭婷是其中之一。

备考之初犹如“听天书”

一开始,谭婷并没有想过参加法考,或是从事相关职业。

改变她的不是唐帅,而是一群又一群来找唐帅咨询的聋人。

“我有时候看见他们着急,我也跟着着急。我很想帮他们,可是他们问的问题,我也不懂。”谭婷说,看见所有聋人都围着唐律师一个人转,她恨不得把唐律师“拆”成几个,  “一个聋人分走一个唐律师”。

看见聋人把手语律师当成自己的“救命稻草”,谭婷迫切地想学习法律知识,帮助他们。

谭婷知道,通过法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哪怕对健全人而言,法考都不是易事。她不仅不懂法,更不懂法的逻辑。

打开视频,打开书本,谭婷最初觉得自己在“听天书”。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6点起床,11点睡觉。

第一年,谭婷的主观题差10分,第二年差4分。虽然每年都离目标近了一步,但是在第三年时,命运又和她开了一次玩笑。考试前一周,谭婷的母亲确诊为癌症晚期。

她想放弃考试,但是母亲却坚持让她参加。每次谈到母亲,称自己是“小太阳”的谭婷,还是会忍不住落泪。她一边流泪,一边回忆:  “一辈子居住在大凉山的妈妈,在求医时才第一次知道汉堡长什么样,看到高楼大厦都特别惊讶。”

今年,谭婷有了自己的女儿,这也让她更清楚母亲的辛苦,也更加感激母亲的支持。

父亲、母亲、唐帅、聋人朋友……一路上,谭婷都不是独自在奔跑。也正因为一路上获得了数不清的支持与爱,如今在接到一个又一个咨询电话时,她都会耐心解答。

期待越来越多的“谭婷”

谭婷如同一个杠杆,撬动了一块巨石。这块巨石激起的不只是涟漪,而是更大的波浪,将影响更多人。

谭婷通过法考,就是巨石落入水中的那一刻。许多以前不敢想的事情出现了。

唐帅主动联系到他的母校西南政法大学,希望能够从学校层面,开始培养一批既懂法律又会手语的新时代复合型法律人才。

“谭婷就是我做这件事情的底气,我可以大胆地说这件事是有必要,并且可行的。”唐帅说。

2021年1月,西南政法大学2020级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正式开班。这不是一个临时的兴趣班。实验班是固定专业,学制为4年,学生需要优中选优,上千名新生中只遴选40名学生进班学习。

谭婷和唐帅目前均是该实验班的外聘教师。唐帅笑道:  “实验班的同学需要修满16个手语学分,手语考不过毕不了业。”

此外,唐帅律所所在的重庆市大渡口区残联也主动联系到唐帅,希望能购买他们的普法服务,让手语普法能够触及更多聋人群体,同时也提出为特困聋人群体在法律服务上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几年时间过去,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参与其中,他们共举“同一把伞”,为聋人提供更加精准的法律服务。唐帅再也不是中国唯一一个手语律师。在不远的未来,谭婷也将不再是中国唯一一个聋人律师。

如今,律所的一位助理已经通过了法考客观题考试,有望成为中国第二位聋人律师。

“当然,两个手语律师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按照1万个聋人需要有1个手语律师的比例,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社会上出现3000个手语律师,3000个手语检察官,3000个手语法官。”唐帅说。  (陈青冰  周思宇  蒋彪)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