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昨起开放

“一步一亮点”体验大都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8月10日

新馆增加2000多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展陈总面积占比高达70%。从1层到4层分别是序厅、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4个主题展厅,共展示30个展项,40多个模型,近90部视频短片,9万多字,以及500多张来自沪上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可谓一步一亮点。

本报讯  历经一年多更新改造,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于昨天正式对外开放。观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在线预约,凭本人随申码“绿码”和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24小时内核酸采样证明无法入馆)入馆参观。记者从馆方获悉,新馆引入最前沿的科技手段,如VR、AR、全息影像、8K大屏、全球最大5D数字化城市沙盘,将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徐徐铺陈开来,为观众提供硬核尖端的沉浸式互动体验。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开馆20年来,累计接待中外参观者722万余人次,其中60%是外籍人士。“这里是很多外国人到上海游览的第一站,是世界了解上海的一扇窗。”工作人员表示,但因为展陈内容偏专业,本地人到访比例不高。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馆长杭燕表示,新一轮的展陈聚焦“上海2035”总体目标,致力成为认识上海、打卡上海的重要窗口,彰显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新地标。以全新的理念打造智慧展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展现。新馆增加2000多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展陈总面积占比高达70%,从1层到4层分别是序厅、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4个主题展厅,共展示30个展项,40多个模型,近90部视频短片,90000多字,以及500多张来自沪上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可谓一步一亮点。

作为业内“元老”,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通过改造升级来探索专业展馆的转型之路。时至今日,规划展示场所在全国各个城市已经十分常见,但普遍缺乏人气,不少甚至陷入投入大、产出低、参观少的困境。为了提升竞争力,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从数字化、人性化和互动性等方面着手,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馆内的5D数字化沉浸式城市沙盘被誉为“会生长的数字沙盘”,底板基于上海全城地理信息数据,是上海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展示。目前,沙盘还在不断优化中,未来可以全景呈现上海现状面貌。

和以往不同,展馆针对不同需求设计了个性化游览线路。一楼展厅增设的导览机可以为观众提供30、45、60和90分钟的导览线路。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相应推荐,还有一台导览机可供残障人士使用,屏幕更大、位置更低,即便坐在轮椅上也可方便触摸。记者了解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陈内容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会持续深化,深入挖掘规划背后的图纸、手稿和故事,使它不单单是一座城市规划的展示馆,更要成为一座城市规划的博物馆,真实、全面、厚重地反映城市的发展历程。

据悉,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位于人民广场风貌保护区,改造设计团队决定以点位带动整体片区的风貌提升,打造从地上到地下的一体化城市更新示范案例。建筑本体也更“绿色”,提升了建筑能效水平。设计严格控制建筑运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按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规定,建筑外墙和屋面保温系统、玻璃幕墙系统全部更换;建筑顶部造型是四片白玉兰花瓣,设计团队利用这一伞状曲面造型,在内侧设置近200平方米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在景观设计中,还增加了落水管断接、透水铺装、高位花坛、雨水花园、管网调蓄和室外蓄水池等设置,实现了中心城区既有建筑的海绵化改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