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由:
近日,一篇名为《电动车充电收费乱象:充满仅需一度电,市民为何多花几倍钱?》的报道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不少人吐槽小区充电桩存在收费不合理的现象。 (8月12日南方都市报)
百家讲:
为治理电动车飞线充电和进楼充电,各地各部门可谓下足了功夫,通过堵疏结合,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侧用力,居民们基本都接受了充电桩充电这一模式。但是,现实中却存在各种收费乱象。这些乱象如果不尽快治理,居民必然再回到私拉电线和在家充电的老模式,好不容易建好的电动车充电桩也会处于闲置状态。
物业公司与充电桩公司合作,物业提供电力,充电桩公司安装运营设备,公共用地权益是业主共有,这个收费要实现价费分离,居民直接向充电桩公司缴服务费,向物业缴电费,不得打包混合收取,否则物业公司会浑水摸鱼。至于小区物业公司购买充电设施自主经营的,电费和充电服务费同样要明码标价,街道社区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监管。
关于设备“猫腻”的问题,要加大充电桩质检力度。既要预防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也要预防运营单位私自改变充电桩参数,更要预防厂家与运营单位非法合作来偷取消费者的电费和服务费。要集中清理霸王条款和擦边球。不得实行“套餐式”计费方式,如果没有电费和服务费优惠措施,不得实行预付式收费,即使有,也要加强监管,并给居民不预付费的权利。 ——丁慎毅事由:
北京欧园小区内多部电梯一个月能坏七八回,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电梯安全关乎我们小区每一个人。希望更多邻居能参与小区公共事务,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推进解决电梯安全隐患的相关工作,让大家能安安心心坐电梯。”多位小区居民呼吁。 (8月13日《北京日报》)百家讲:
近年来,电梯发生事故致人员伤亡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让人们对电梯安全性能的信任度直线下降。据调查显示,在诸多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制造质量占16%,安装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高达60%。我国电梯出厂时,需通过国家相关质量标准检测,产品质量基本过关,目前绝大部分事故根源,都集中在“维修保养”和“正确使用”等环节。比如,过去发生的多起事故,大都是电梯出现故障或乘客使用不当所致。
超龄电梯“带病工作”,有违公共安全。在做好日常检验和维修的前提下,还有关键一点,就是禁止老旧电梯“带病工作”。电梯安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应当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综合治理,严格监督。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广大市民、新闻媒体及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等,均有监督权、建议权、举报权。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争取早日实现人人安全、家家安心,让电梯真正成为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 ——汪昌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