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首创“一网通办”示范店;创新推出“王晓珺工作法”,打造基层公共服务模式样板;全市首创“自助服务”24小时不打烊……10余年来,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服务中心(下简称“中心”)不断创新改革发展,年均受理量超过12万件,成为全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评估第一名,也打响了“一网通办”“临汾好办”社区政务服务品牌。
而背后不得不提的,便是该中心“掌舵人”——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王晓珺。
让居民少跑腿
打造“临汾好办”
“80后”的王晓珺一头短发,十分干练。2007年刚进中心工作时,王晓珺每天忙得脚不点地,走路带风。事务中心“老法师”看出王晓珺是个业务上的好苗子,悉心带教,她自己也很努力,钻研精神强,沟通能力出色。仅一年后,她就担任了事务中心的负责人。
“刚当上负责人没多久,我在中心大厅遇到一位来办事的居民,令我触动很大。”王晓珺回忆,当时,一位居民带了一叠原件、复印件等资料,兴冲冲来中心办理业务。工作人员在查看后发觉材料有缺失,表示无法办理。这位居民当时就火了:“我之前打电话来问过了,你们也没说要这个资料!”原来,该居民同时符合两项业务的办理条件,但当时事务中心受理模式是专人专窗,业务与业务之间不联通,员工之间无交流,这样的模式造成居民往返跑的情况时有发生。
“当时正好是夏天,天气很热,居民只好又回家再去拿补充材料。”王晓珺说,收到材料时,居民的汗水将材料都打湿了。这次的事情让王晓珺十分触动,下定决心要做些什么。
为什么不能“一口式”受理,让居民少跑腿?此后,从“一门式”到“一口式”,从“全市通办”到如今的“一网通办”,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不断经历改革和发展,打响了受理中心的“临汾好办”社区政务服务品牌。
探索“王晓珺工作法”
“服务”24小时不打烊
临汾路街道的服务中心位于静安、宝山和虹口交界处,三区居民都会来临汾办理业务,服务中心每年办理超10万件业务,却只有26名员工。人力紧张,业务量大,中心该如何做到人民满意?
王晓珺通过总结自己先后从事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等多窗口的工作经验,和团队一起摸索创新出“王晓珺工作法”,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载体,优化中心服务流程和环节,创造了上海市基层公共服务模式的样板。
王晓珺还带领中心首创市大数据中心“一网通办”示范店,做到线上线下“三区融合”,随到随办。创设自助服务区(含24小时),开发智能门禁认证,配合研发“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及事项办理流程,配置自助证照柜等设备,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优化线下大厅受理区,以总服务台为第一窗口,履行接待群众、咨询政策、一次分流等职责,同时将前后台打通,注重居民体验,构建窗口受理“准确预审、一口办理、跟踪完善、过程记录”的闭环办事流程标准,确保精准办理。
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终端运行模式也在全市得到复制推广,自助服务区域月均受理量超2000件,占受理总量的近30%,极大方便了老百姓随时随地、想办就办、一网通办、简单易办。居民评价的好评率达99.99%。
此外,王晓珺还摸索出一套“提质增效”的管理秘诀,首创“五个维度”绩效考核体系,理顺了考核与评优的关系,造就了比学赶超、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一支工作团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