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金融案件审判白皮书暨典型案例(2016-2021)。白皮书显示,6年来上海静安法院共受理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382件,审结371件,收结案量均呈现波段性平稳增长态势,基本实现收结持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保险的技术加持,涉互联网人身保险纠纷案不断涌入法院。
白皮书分析了6年来人身保险合同纠纷呈现新变化、新特征,指出互联网保险以其投保便捷、信息透明、保费较低、绿色低碳等特点,受到了众多保险消费者的青睐,部分百万医疗险产品和“网红重疾险”产品受到市场追捧。保险展业模式线上化的同时,涉互联网人身保险纠纷案件不断涌入法院。
由此产生一些新问题:如通过网页链接、手机APP自主投保的网销产品身份查验不严,给法院主动审查人身保险利益、防范道德风险增加了难度;部分保险公司仅以投保人购前健康声明的打印件作为其未如实告知的证据,未能证明在电子投保过程中保险人已就被保险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等事项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询问。
白皮书披露,部分保险公司仅提供保险条款的链接,未直接在投保页面中显示保险条款的具体内容,并设置合理时间要求保险消费者浏览阅读,而是以例如“已阅读并理解保险条款全部内容”等字样的确认栏要求保险消费者勾选,作为进一步缔约的必经流程,导致诉讼双方常就保险人是否交付条款、是否对免责条款尽到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等焦点争锋相对;当事人提交的电子证据形式要件不规范,致其效力难以认定。
上海静安法院在人身保险合同案件的审判实践中发现,由于目前保险产品日趋多元,以及互联网+保险的技术加持,保险代理人“重业绩、轻合规”和消费者认知存在误区等原因,导致人身保险合同纠纷存在专业性强、跨专业问题多;争议事实查明难度大等审理难点。
白皮书探讨了共建人身保险新业态的路径,在司法助推层面,要引导当事人提高举证能力,规范新、旧法律适用逻辑,积极开展审判职能延伸工作;在人身保险业多元主体层面,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要推行改革、加强监管,人身保险公司要优化产品、强化管理,保险代理人要明晰风险、加强自律,保险消费者要理解产品、按需购买。发布会上还通报了2016年以来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典型案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