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分钟生活圈地图 记者 夏天 摄

居民策划的提案贴满了一整面墙 记者 夏天 摄
□法治报记者 夏天
“让居民的事由居民议、居民办、居民管”“坚持以人民满意与否作为评判标准,让人人都能共享美好社区的建设成果”……日前,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次提出地长宁区,《上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正式发布。
近年来,上海社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社区家园建设、空间改造更新项目不断投向社区、聚拢社区。经各区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典型经验。去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以立法形式固化了上述好经验好做法,条例第九条明确,“本市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公众参与机制,依法保障公众在城市更新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第四十四条更是表示, “本市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发挥社区规划师在城市更新活动中的技术咨询服务、公众沟通协调等作用,推动多方协商、共建共治”。
如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活用到基层治理,并贯彻立法要求的“公众参与机制”?《导则》全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并提供了36个实战工具包,对应社区调研、居民动员、议事协商、资源筹措等不同场景,教会社区工作者组织“社区吐槽大会”,绘制“社区地图”,收集“社区提案”等等,方便“拿来就用”。
封控期间的“物资银行”有了新用途
新华路街道居民朱曙在上半年疫情封控之初,构建了一个五人志愿小组“志愿者物资组织”,一边联系物资团购,一边推出了“物资银行”。
“当时总体来说物资是缺的,但是有些人是有多余物资的,我们希望这些多余的物资能够流动起来。”朱曙说,于是他们做了一个线上表格,每个人把自己能够提供的东西和需要的东西写进去,大家缺东西的话,就能找到可以提供这个物品的邻居,达成共识交换。因为疫情期间大家不能下楼,最后联系志愿者给他们进行传递。
最初的“物资银行”持续几周后,居民可以下楼活动了,不再需要志愿者传递物资,“物资银行”就演变为楼下大堂的爱心自助台,大家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取可乐、蛋糕等当时的稀缺品。
封控结束后,物资银行的功能又发生演变。在端午节期间,“物资银行”举办了“晶采端午”活动,二十多位邻居捐助了一些个人收藏品进行了义拍,所得收入用于向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物业人员、社区老人和孩子等人群派发红包。
“我们的展望是把物资银行演变为物资市场,邻里之间可以将不需要的物资进行共享,算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废物利用,邻里之间也可以增加一定的交流。”日前,在新华路345弄社区营造中心举办的“韧性社区”一平米行动启动会上,朱曙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有一个邻居说我们疫情期间的‘假面舞会’结束了,小区邻居之间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是这样的吗?我觉得不完全是。因为邻居间的关系确实是拉近了,信任初步建立。但这种信任要如何延续以及巩固,任重而道远。”
上百居民提案贴满墙面 共创地图星罗棋布
据悉,新华路街道今年的“一平米项目”启动会现场共贴出100个提案,这些由居民策划的提案贴满了社区营造中心的一整个墙面。在一张A4纸的面积里,提案者需要简介项目名称、议题、与社区的关系,并列明需要的支持、利益相关方,最终给出实现的可能。
例如在一个“可移动无障碍坡道”提案卡中,提案者这样描述:“模块化、可与社区空间搭接的坡道,便捷可放置,流动在社区中有高低差的商户或空间中,轻便多种人群可用,使用方式简单易懂。”而利益相关方则是“残障人士、老年人、重物搬运者、婴儿车”,需要的支持是资金,并注明提案方已具备装置和空间设计的实现力,而项目实现的预期为3个月。
又如一个“植物寄养站”提案卡,描述为“出差、度假、隔离后,不想回家面对枯掉的植物;寄养站位置可设在社区中心、街边空地,添置植物摆放桌或架子;参与者可用帮忙照顾植物的一定次数兑换一次植物寄养权益。”此提案的利益相关方是“社区里的植物爱好者、突然离家者”。
还有像“社区玩具交换屋”提案卡,提案者观察到,“新华路345弄有一个废弃的黑色盒子,原为去年某项展览结束后被搬运到此地的闲置品。希望利用它作为社区玩具交换屋,让儿童将家中闲置玩具带来,相互交换,以此让闲置物品得到流动”。
近年来,长宁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抓手,在市民政局指导下,大力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工作,聚焦售后公房、普通商品房、涉外商品房、老洋房、动迁安置房等不同类型居民小区的特征和治理难点,推进美好社区、社区提案、社工成长、能人提升、社会组织赋能“五大计划”,积极探索具有长宁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
在新华路街道,除“一平米项目”外,记者观察到“15分钟生活圈”项目已初具规模。该项目号召居民“成为社区的一瓣”,众多自治共治空间、自治楼组、自治园地星罗棋布。地图边,“孩子聚会”“有小朋友一起玩”“儿童友好”等由居民手书的花瓣贴条是最为集中的议题,而“外地老人社交”“有创意有活力的社区连结”等贴纸也表达了所有居民希望加深交流互动的愿望。在一个“你最关注的15分钟生活圈议题是什么?”的可视化投票箱中,记者看到“宜学”以1票优势暂时领先“宜游”。
36个实战工具包助参与式社区规划“拿来就用”
为了总结近两年来的实践探索,市民政局会同华东理工大学专家团队研究起草并发布了《上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导则》。9月16日,这一《导则》在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发布。
《导则》全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价值理念上,坚持顺应人民期待,回应居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需求;在方法路径上,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居民的事由居民议、居民办、居民管;在成效目标上,坚持以人民满意与否作为评判标准,让人人都能共享美好社区的建设成果。在起草时,特别注重实操落地的导向,注重全过程参与的环节,注重对社区工作者、社区规划师、居民等不同群体的分类赋能。
《导则》主要由总则、5个主体章节和附录实战工具包组成。“总则”部分主要阐述了参与式社区规划“是什么”“谁来做”“怎么做”,让社区工作者了解参与式社区规划的领域和范围、不同社区分别适用的项目类型、主要的建设投入模式等,树立工作方向。5个主体章节分别对应“共绘蓝图、共提需求、共商项目、共建家园、共享成果”的五大核心环节,引导居民通过参访“理想型社区”充分唤起改变意愿,通过“社区开放日”“走街”等形式实地勘探、梳理社区资源、形成“社区地图”,通过居民自主发起“社区提案”明确改造需求,以“公益市集”“志愿者招募书”等方式吸引更多志愿者和居民参与。附录部分收集整理了36个实战工具包,对应社区调研、居民动员、议事协商、资源筹措等不同场景,每一种工具的操作流程、格式模板都一目了然,例如怎样召开一场“社区吐槽大会”,带动居民热烈表达观点,敢于将不满表达出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更多真诚的建议,方便社区工作者“拿来就用”。
“赋能100个梦想”在100个社区落地
为推动《导则》落地见效,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正式启动“美好家园行动者”项目,面向全市居民征集基于实际需求的社区梦想,并将提供资金、专业和传播支持,赋能100个梦想在100个社区落地,预计影响超10万社区居民。
据悉, “美好家园行动者”项目在筹备预热环节,就已得到一些社区行动者的积极响应,首批征集的4个社区梦想提案人来到发布会进行现场路演:来自嘉定区南翔镇的社区达人提出创办“益+”学堂,向社区青少年宣传和推广非遗、传承美育;来自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的“虎爸”计划搭建家门口的自然科学社,让孩子们就近体验自然,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来自虹口区曲阳路街道的社区达人计划打造“沉浸式”社区会客厅,让居民足不出小区体验一站式身心之旅;来自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的老爷爷,则希望点亮从小居住的泰山公寓的人文之美,让历史建筑在新时代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风采。
会上,市民政局为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参与式社区规划研究与实践中心、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等3家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基地授牌。各实践基地相关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对接机制,未来将向全市有意向开展参与式社区规划项目的社区和居民开放,提供合作共创、专业赋能、实践研究等支持。“为人民、与人民、由人民,基于市民生活本身发展之刚需,这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本质推动力量,也是从社区规划到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根本逻辑和趋势所在。”同济大学教授、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负责人刘悦来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