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
近日,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上海市公安局等五部门发布《关于依法打击保险领域代理投诉举报黑产 优化营商环境的通告》。安徽省公安厅也发布通告,征集“代理退保”黑产违法犯罪线索。这是近期全国各地开展打击“代理退保”黑产违法犯罪活动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认为,“代理退保”黑产严重影响保险行业健康发展,必须予以严厉打击。
(12月9日《证券日报》)
对于保险消费者而言,被“代理退保”机构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有的消费者退保后还被诱导“退旧买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此外,“代理退保”黑产组织还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详细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恶意使用、违法泄露或买卖。
事实上,从2018年起,监管部门就持续发布风险提示,提示确有退保需求的消费者通过正规途径来退保。去年,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强调要严厉打击“误导或怂恿保险客户非正常退保”行为。同时,中国银保监会、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正联合开展整治“代理退保”黑产乱象专项行动,从严加强行业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在此情境下,“代理退保”黑产机构又是如何获得的生存空间呢?分析其因,相关机构利用消费者希望减少退保损失的心理,表面上号称可以全额退保以获得消费者信任,却有意切断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及监管部门的正常沟通途径。这些黑产机构的全额退保诉求之所以能成功,采取的核心手段就是恶意投诉,不少保险公司出于各方面压力而妥协,从而让黑产机构得逞。此外,部分险企给出的首年佣金加奖金等总金额甚至高出首年保费,这也让一些不法分子发现“商机”,采取先投保再恶意投诉全额退保的方式或者怂恿客户“退旧保新”等方式获利。
根治“代理退保”黑产问题,需要多方形成合力。监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对消费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不让他们误入歧途遭受损失,并和司法机关联手进行严厉打击,让违法犯罪分子付出惨痛的代价。同时,保险公司优化服务,持续规范旗下销售的产品,不留下任何可以“黑产”的生存空间,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