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相比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二十条”淡化了数据所有权而更加重视数据的使用。如今网购、社交、聊天等各大APP、网络平台为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人脸识别信息滥用、网络平台用户数据泄露等风险,个人信息权益保护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平衡个人信息数据利用与保护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张继红在接受本报《新法讯》采访时表示,“数据二十条”平衡了个人信息数据的利用与权益保护,在挖掘数据要素经济价值的同时,重申《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强调数据处理者应在“个人授权范围内”“依法依规”采集、持有、托管和使用数据,不得采取“一揽子”授权、强制同意等方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而针对个人同意授权给平台或商家使用其个人信息,无法真正监督和控制企业后续的信息处理行为,“数据二十条”则明确在认可个人对其自身信息享有控制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专业的信托机构实现个人信息数据利用与保护的平衡。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数据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富平表示,个保法和“数据二十条”关于数据保护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个保法是为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而“数据二十条”则是让数据流动,把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产生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数据二十条”把数据作为资源授权,个人作为数据来源者,如果同意对方使用便可以分享数据收益。现在各网络平台的同意条款大多和交易捆绑,往往需要安装APP、接受服务、同意交易,并不产生授权作用。未来发展趋势则会和基础交易关系脱钩,同意即视为授权数据使用者自由使用数据资源获取利益,个人也可以分享收益。个人分享数据收益有多种方式,能够直接计算数据贡献的,可以由市场决定直接分享经济利益,但此种方式通常较难实现,因此在实践中表现为给消费者一定的福利折扣或免费服务,即所谓的用户友好管理。此外,可以通过政府调控甚或是数字税,让数据持有者尽一定的社会义务,支持公益事业,让社会公众分享数据红利。
采集指纹信息需用户单独同意
疫情期间上线的“ABC健康”小程序,其中的血氧检测服务吸引不少民众前去一试,而采集的用户指纹后续处理不免令人担忧,在个人账号停止使用并注销后,指纹信息是否会被彻底清除?
在张继红看来,“ABC健康”小程序采集了用户的指纹信息,由于指纹信息具有生物识别唯一性,存在被滥用或泄露的风险,一旦违法使用必然损及财产和人身安全。从该小程序的隐私政策中不难看出,指纹信息并不是其提供服务或功能必须要提供的个人敏感信息。此外,指纹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不能一揽子同意,而且个保法对敏感信息的保护力度明显高于普通个人信息。按照个保法的规定,信息处理者必须保障个人行使包括删除权等在内的信息权益,该小程序却未提供便捷的删除或注销方式,是不合规的。实践中个人“撤回同意”及删除权的落实,尚缺乏一定的细化保障性制度。如果平台没有删除指纹信息的选项,用户既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进行维权。
高富平告诉记者,互联网数字环境有记忆功能,个人信息一旦进入数字环境很难消除留下的痕迹。个保法虽然规定了个人可以撤回同意,也可以删除信息等路径,但在实践中仍难以落实,诸如个人退出使用微信小程序后提出删除个人信息,平台按照法律规定等合规要求有时并不会马上进行删除,因此出于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运营者在现行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应该停止使用个人信息,但并不意味必须物理删除,匿名化存储也是一种方案,个人对此仍需理性看待。(见习记者 朱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